“以前寨子里人幾乎都住在這個圍屋里,逢年過節大家一起舉辦各種民俗活動,熱鬧而又溫馨……”在汕頭澄海區蓮華鎮新樓村村史館內,村黨支部書記張澤悅站在展板前,指著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滿臉感慨。
隨著時光流轉,新樓村那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盛安樓圍屋里,曾經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景漸漸消失,很多故事也只能靠長輩們口口相傳。張澤悅憂心忡忡地說:“要是不把這些故事整理記錄下來,子孫后代恐怕連祖輩們是怎么艱苦奮斗的都不清楚了。”
令張澤悅欣慰的是,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百千萬工程”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在“深圳力量”的對口幫扶協作下,這座古老的盛安樓不僅重煥了生機,而且還成了村民們尋根溯源的“精神家園”,更化作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
古寨“新生”:從圍屋到村史館的蝶變
澄海區蓮華鎮新樓村地處汕頭、潮州、饒平三地交界處,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有著厚重的紅色記憶。走進村子,極具地方建筑特色的古寨圍屋——盛安樓便首先映入眼簾。
張澤悅告訴記者,盛安樓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整個圍屋呈環形狀,只有一個寨門可供出入,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小城,能容納五六十戶人家,地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2013年,盛安樓被列入《汕頭市澄海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歷經歲月洗禮,盛安樓至今仍保存完好,見證和記錄了新樓村的時代變遷。而盛安樓寨內的一口古井,更是當地歷代村民“飲水思源”的見證。這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水井,曾是新樓村全村的飲水之源,即便在大旱之年也未曾干涸。直到現在,每年正月初一,村里都會組織一場獨特的“拜井”民俗活動,這一傳統是當地村民深深的鄉愁印記。
依托盛安樓這一獨特載體,新樓村村史館于2023年正式落成揭牌,成為澄海區首個村級史館。步入其中,只見該館以“新樓印象、鄉村記憶、鄉村風情、鄉村巨變”四大板塊為主線,通過圖文展板、老物件陳列、影像資料等形式,系統梳理了村莊發展的歷史脈絡:從客家先民遷徙定居、圍屋生活的煙火氣,到革命老區的紅色印記,再到黃皮、楊桃等特色產業助農脫貧的蝶變之路,一一呈現在人們眼前。
文化“鑄魂”:從歷史地標到富民平臺
新樓村村史館的誕生,離不開深圳對口幫扶協作力量的支持。據悉,2022年7月,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汕頭駐蓮華鎮工作隊依托后方單位的支持,為村莊制定發展規劃,并派出幫扶干部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新樓村任第一書記的深圳干部李泳告訴記者,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文字資料記載,駐村期間,他們邀請了村里的許多長者回憶講述了家族遷徙、革命斗爭的往事,并用手機錄制了視頻,整理出許多鮮活的口述史料,而村史館內的大部分老物件,也是村民們翻箱倒柜找出來捐贈的。“這種參與感讓村史館超越單純的展覽功能,成為凝聚鄉情的紐帶。”李泳說。
“過去我們總羨慕城里的大博物館,現在自家門口也有了記錄祖輩奮斗的‘歷史書’,年輕一代能在這里讀懂家鄉的來路,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張澤悅告訴記者,村史館內泛黃的族譜、銹跡斑斑的農具、手繪的圍屋生活場景,可以讓孩子們通過觸摸歷史,真正理解“鄉村振興”四個字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村史館的建成不僅為新樓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更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力。新樓村黨支部委員張佳油告訴記者,蓮華鎮是全鎮域國家級AAAA景區,新樓村則是蓮華鎮農文旅融合發展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村史館這個新晉“打卡點”的帶動下,新樓村的農文旅產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我們在‘深圳力量’的幫扶下不斷優化村民生產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新樓黃皮’‘新樓生姜’‘新樓楊桃’等特色農產品創建力度,將黃皮種植列入‘一村一品’項目,這些舉措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張佳油說。
來源:羊城派、 汕頭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