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對神秘的道教文化充滿向往,渴望踏入道門,探尋生命的真諦?道教作為我國傳統宗教,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修行智慧。而想要入道,首先需要了解道教兩大重要派別—— 正一派和全真派。它們雖修行路徑與傳承儀軌各有千秋,但都承載著道教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的核心精神,共同構筑起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體系。
正一派:入世修行的智慧
正一派道士有兩種修行方式,分為常住道觀和散居兩種。從古老的傳承中走來,為實現“益人倫、厚風俗” 的目標,順應天道綱常,正一派允許道士婚嫁成家、適度茹葷飲酒。其以 “正以治邪,一以統萬”“真一不二” 為核心思想,通過符箓齋醮、祈福禳災等豐富的宗教活動,調和陰陽、安定人心。正一派強調“道在日用”,主張“內修心性,外濟世務”,鼓勵道士在俗世生活中踐行 “尊道貴德”,將修行融入日常點滴。
全真派:出世清修的追求
全真派道士則更專注于向內探索生命本真,需要住觀清修,嚴守不婚嫁、不茹葷、不飲酒等精嚴的戒律。全真派以“三教圓通” “全神煉氣”“出家修真”為宗旨,其修煉主旨圍繞清靜無為展開,要求道士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全真派將含恥忍辱作為內修的 “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的 “真行”,功行兩全,方能證圣成真,這也是 “全真” 之名的由來。
入道的第一步:皈依
想要成為代天宣化的道士,無論是選擇正一派還是全真派,皈依都是第一步。皈依后,人們會被稱為道教居士、信士,此時既可以選擇住觀修行,也能居家修行,在生活方式上,同樣可以娶妻成家、茹葷、飲酒。不過,需要明確的是,皈依僅僅是成為信徒,并不意味著成為道士。
有很多人問皈依啥意思,看下面一段話你就知道了:
皈依就是皈從、依靠。
第一皈身,皈依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皈依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皈依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接著,在皈依之后,正一派和全真派的修行差異逐漸顯現。我們先說正一。
正一派:從皈依到授箓的進階之路
1.傳度:正式入道的標志
正一派在皈依之后,想要更近一步成為道士,傳度是關鍵環節。祖師設教傳度,必有傳度之秘。
嗣漢天師府傳度牒文上明確寫道:“凡屬修士,應就祖師名下傳度,用以弘道宣化,濟物利人,皈依行持,時日維謹。”,可見傳度之重要。傳度更是自古以來就作為正一派弟子正式入道修行的標志。通過傳度后,方賜三山滴血法名,經文,法器,,并完成進表上疏等儀式,從而正式成為正一派道門弟子。
2.授箓:獲得神職的關鍵
傳度之后,還有更為重要的授箓環節。
道教授受法箓,自太上以降、祖天師創教以來,道教授受法箓便成為道教的重要傳統。授箓之后,才可被稱為法師,才真正實現天庭掛號,地府除名,在上界有了一席之地,才可以兵將護衛,登壇行法。未經授箓的傳度弟子,若想行法,只能借授過箓的師父之名,且需師父同意授權。
道教授箓是特有的宗法傳承體系。一方面箓為道士應持之典和行法的憑證,只有授過箓的道士,才有神職道位,能夠召喚箓上神兵將吏護法顯靈;另一方面,道士羽化后,即可憑箓位功德登仙,頒以仙職,免除冥府地獄之苦。
授箓具有多重重要意義:
一是法天地、敬祖宗
二是明師承、皈三寶
三是受戒律,發誓愿
四是頒法職、宣教化
授箓法壇又有箓壇三大師和護壇六大師,分別是箓壇三大師:傳度大師、監度大師、保舉大師。護壇六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箓大師、護戒大師、護壇大師、護道大師。
目前天師府所傳法箓大概有如下幾個品級: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箓》,為正六品、七品銜。
2、升授《正一盟威經箓》,為正四品、五品銜。
3、加授《上清五雷經箓》,為正三品銜。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箓》,為正二品銜。
5、晉升《上清大洞經箓》,為正一品銜。
并且規定升授和加授者,須憑道功德行依階升加,按傳統規定,每三年可晉升一級,若無功德不得升遷,但功德超群者,或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可破格升授。妄欲升遷,反遭天譴。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中國道教協會《關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規定》,國內正一派弟子需滿足持有道教教職人員證等多項條件,方可向屬地道協申請奏授《三五都功經箓》及以上品級。
那么授箓有多重要呢?下面摘錄的這一段文章,能夠充分說明授箓的重要性:
《三洞修道儀》說:“授正一籙後,方可以為人章醮”。因為只有得授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奏達天庭,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所以凡主持齋醮的道士,必先求授法箓以正道位。
《正一文科戒品》對箓的作用解釋說:“總統天地一切神鬼,誅伏邪魔,斬滅妖精,征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達通神仙,莫先乎正一。”
因為授箓之后,箓牒中撥付授箓者有護身將帥,協助授箓者在主持齋醮時,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因厄。未經授箓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
全真派:冠巾與傳戒的修行之路
1.冠巾:成為全真道士的起點
正一說完了,我們來介紹一下全真。
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真道士,冠巾是必不可少的儀式。全真道士初入道觀,稱為“道童”。道童先須在廟內出力苦行,培養功行,又稱“行行”(讀xínghéng)。冠巾拜師之后,方可成為正式道士。
“冠巾”是全真道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很多子孫廟都遵循著一條規矩:新出家者在廟行三年苦行,沒有過失,才給“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師。沒有“冠巾”沒有正式度師。行行期對廟中老道士們皆以“師父”相稱。
冠巾又稱“小受戒”。行冠巾禮,高功為冠巾師。度師即恩師,是親師父。梳發挽智者稱攏發師。引導行禮者稱:引進師或引禮師。
2.傳戒:全真派修行的核心
全真派修道之階次是以傳受戒律為標志的,道教全真派認為受得戒律才是合格的出家道士,學道不持戒,無緣登仙界
道教授受戒律,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道教形成初期,當時天師道出現了《老君想爾戒》,這被認為是最早的道教戒律。魏晉以后,道教戒律逐漸豐富和細化,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須持戒、守戒,且在早期正一派授箓時,也有相關的戒律傳授,如《老君想爾戒》,不過均未形成完整、規范的受戒儀軌。
至金元時期,全真派成立后,邱祖遂根據道教已有的戒律,并吸納了佛教沙彌、比丘、菩薩等三戒制度后,訂立了道教全真傳戒儀范——“三壇大戒”,標志著道教全真派受戒儀軌的正式形成。明末之前,全真派受戒均按照邱祖制訂的傳戒儀范采用單傳秘授的形式。
直到清順治年間(1644—1662年),王常月祖師創立全真叢林,在北京白云觀開壇傳戒,將單傳秘授改變為公開傳戒,承襲全真派戒法科儀,講說《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使得全真龍門派出現了中興的局面,至此受戒儀軌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傳戒由十方叢林的方丈負責,稱為“傳戒律師”,又謂傳戒本師,因十方叢林的方丈專門負責開壇演戒,解說戒律,傳授戒法,故有此稱。
《道藏輯要·初真戒律序》云:“律者,正也,所以正不正也。即如樂有律以節氣候之不齊,出師有律以禁止武之不整也。”
《初真戒·三師原說》稱:“傳戒本師乃太上繼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師。不受天仙戒者,不得傳戒。”
故律師的選擇非常嚴格,必須是受過三壇大戒,戒行精嚴,德高望重的方丈榮任此職。律師之下,還設有證盟師、監戒師、保舉師、糾儀師、提科師、登箓師、引請師、糾察師、道值師等,協助律師傳戒。
道教正一與全真兩派,雖修行路徑、傳承儀軌各有側重,卻共同構筑起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體系。正一派以符箓科儀濟世、入世修行,在煙火人間中踐行 "尊道貴德";全真派以清修煉性苦行、戒律持守,于清凈無為中追求 "全其本真”。
無論是正一派傳度授箓的法脈相承,還是全真派冠巾傳戒的戒律堅守,皆彰顯著道教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的核心精神。這些傳承千年的儀軌制度,既是道門弟子修行進階的階梯,也承載著勸善止惡、匡扶人倫的社會擔當。維系著道教信仰的莊嚴神圣,更為當代人提供了安頓心靈、追尋生命真諦的精神指引。
當然,民間也還有很多法脈,其中也不乏很多大家都知道的門派,如六壬法脈,也有自己的一套傳承、其集道家佛家文化精髓及法脈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符法、雷法等修行體系。
福生無量天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