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會出現便溏以及消化不良的癥狀,長期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的營養攝入,出現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力的低下,進而會引起其他的疾病。同時長期脾虛會出現慢性得出血癥狀,如尿血、便血、吐血以及皮下出血、紫斑,會進一步的加重人體的氣血虧虛。
同時脾虛會出現中氣下陷的癥狀,如脫肛、子宮脫垂。脾虛日久還會影響到其他的臟腑功能,如出現心氣心血的虧虛,表現為心慌、心悸、頭暈、失眠、健忘等等。
同時脾虛會出現水谷精微運化不足,而導致三高癥狀,如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
《黃帝內經》中記載“實則必見,虛則必下”。
專家解釋為身體上的許多實證和虛證,都會在穴位上出現凹或凸的變化,當我們身體處在虛證的時候,對應的穴位常常會出現凹的表現,就像地下水不足時,地面會塌陷。
脾虛的明顯凹點是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寬度,脛骨外一橫指處。
摸足三里發現凹陷時,通常提示有脾氣虛問題,常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瀉便秘等癥狀。
用艾灸足三里來調理脾虛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
灸法:可艾條溫和灸兩側足三里,每穴各灸15分鐘,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具體灸量看體質。會麥粒灸的灸友,可以選擇適合補虛的麥粒灸來調養身體。
脾虛之人一般濕氣重,下面的健脾祛濕的藥食療法請收好~
藥食健脾祛濕
濕邪有寒熱之分。
寒濕的人舌苔白、膩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樣的室溫比別人易感到冷,喝熱水感到舒服。
對于寒濕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氣、溫陽利濕的法,如參苓白術散、理中湯、苓桂術甘湯等。可以常吃利水除濕或芳香化濕的食物或藥物,如鯉魚、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許辛辣、溫熱的食物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濕的作用。
濕久困于體內,就會郁久化熱,變成了濕熱。濕熱者舌苔黃、厚、膩,口干口苦,大便黏滯不爽,小便黃。
對于濕熱者,治療的重點則為清熱仁湯、平胃散、連樸飲、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等。此外,日常可以吃些苦瓜、西瓜、番茄、黃瓜、綠豆、荷葉等食物來清熱利濕。
脾虛人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少生冷,食物種類要多樣,保證營養豐富,進食宜定時、規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