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個老同學,她有個女兒,小時候乖巧懂事,我們都好喜歡。
但女孩兒自從上初中開始,情緒起伏很大,常常摔門、沉默、拒絕溝通。有天甚至對媽媽說:“你能不能別再管我了?我快瘋了?!?/p>
“我這十幾年,圍著她轉,工作也辭了,飯是熱的,衣服是干凈的,課報得比別人還早……”
老同學很有傾訴欲。一口氣跟我說了兩個小時。
她反思說:“如果重新養育女兒,我再也不會踩這3個坑?!?/p>
家有女兒,這3個坑,也許你也會踩到。
一:用“為你好”替代“聽你說話”
“我從她三歲起,就在規劃她的未來了?!崩贤瑢W說這話時,帶著點自嘲。
她給女兒報了奧數、鋼琴、英語、小主持人,每一個班,都是她精挑細選,別人家的孩子報什么,她一個不落。
“女兒四歲的時候,最喜歡畫畫。只要給她一支彩筆,她能在角落里畫一個下午。”
老同學頓了頓,像是想起了什么,眼圈一下就紅了。
“但我總覺得畫畫沒前途,我說女孩子得‘多才多藝’,才有競爭力。我就硬是把她從畫板前拉走,送去了奧數課。”
“她沒哭,也沒鬧。我還挺欣慰,覺得她懂事?!?/p>
小時候的“乖”,看起來像是配合,其實是妥協。是女兒不懂得怎么拒絕,更不敢表達“不喜歡”。
女兒從不反抗,作業認真做,琴也按時練,成績也不算差。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女兒變得越來越沉默。
她不再分享學校的趣事,不愿跟媽媽多說一句話,常常一放學就躲進房間。再后來,開始厭學、逃避、發脾氣,甚至摔門、冷眼、頂嘴。
“我一開始以為是青春期到了,是她變了?!?/p>
直到有一次,老同學實在忍不住問女兒:“你怎么老是這個樣子?到底怎么了?”
女兒頭也不抬,只說了一句:“你根本沒問過我想干什么。”
那一瞬間,老同學說她腦子“嗡”的一聲——真的,她從來沒有問過。
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盡責、在規劃未來,可她只是單方面地決定,把所有“對她好的事情”,強行塞進孩子的生活里。
“我以為我是在愛她,其實是我在替她活?!?/p>
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給孩子愛,而是——我們愛的方式,太沉重,太滿,太吵。
我們以“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焦慮、理想、計劃,灌輸給他們,卻從來沒有認真停下來,問一句:“你想要什么?”
這份愛,成了一場無聲的綁架。
二:拿“別人家的孩子”當標尺
“我其實,不是那種非要孩子考第一的媽媽。”
“我只是……總想著,她能再努力一點,再主動一點,是不是就能更好?”
但老同學也承認,自己嘴里常掛著那幾個名字:
“你看隔壁那個誰,數學又考了滿分?!?/p>
“你同桌不是還要上舞蹈班嗎?成績也沒落下。”
“你表姐上次英語才錯一個單詞,人家還在參加辯論賽呢?!?/p>
她女兒聽著聽著,就習慣性地低頭,不說話,像是把自己從這個對話里抽離了。
“有時候我也覺得,女兒是不是太敏感了?不就是提一下別人嗎?這不是很正常嗎?”
直到有一次,女兒徹底崩潰了。
那天,女兒拿回一張80分的數學試卷,她話還沒說兩句,女兒突然歇斯底里大喊:
“你這么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你干脆去給別人當媽好了!生我干什么?!”
那一刻,她徹底愣住了。
女兒站在她面前,眼睛通紅,手在發抖,語氣里有委屈、有憤怒,也有徹底的心碎。
“女兒說完就跑進房間,把門砰一聲關上。那一晚,我坐在客廳一夜沒睡?!?/p>
老同學反復想那句:“你怎么不去給別人當媽?”
那句話像刀一樣,一下一下刮在她心頭。
她這才意識到,自己那些“好意提醒”,其實像針一樣,一點點扎破了孩子的自尊。
“我不是不愛她,我是太希望她變得更好了,可沒想到,我用錯了方法?!?/p>
她回憶起女兒小時候的作文,有一篇叫《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里面寫著:
“你看看別人?!?/p>
她才意識到,自己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早已變成了女兒心里,無法翻越的大山。
比較,是父母表達焦慮最“順手”的方式,卻也是最容易刺傷孩子的方式。
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不配被愛,不值得驕傲。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
你不能因為別人家有一片玫瑰,就嫌棄自家向日葵不夠艷。
三:用“我是你媽”換來服從
“我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崩贤瑢W說?!暗袝r候,一看到她的態度,我的情緒就上來了?!?/p>
女兒有一次頂嘴,說“你怎么這么啰嗦”。
她當時氣得拍桌子:“我再怎么煩也是你媽!你怎么能這樣跟我說話?”
“我是你媽”這句話一出口,她以為自己占盡立場。
可換來的,卻是女兒一個冷冷的眼神,然后是摔門、沉默、長時間的冷戰。
“我說的又沒錯啊,我就是她媽啊。”老同學心里,也委屈極了。
她以為,自己為女兒付出了那么多,起碼能換來一份基本的尊重。
可那天晚飯桌上,女兒一句話像冰錐一樣刺進她心里:“你總說你是我媽,可你從來不愿意聽我說話。你只是想我照你說的做。”
老同學一口飯咽不下去,突然有些想哭。
她從來沒想過,自己堅持的“權威”,在孩子眼里,是一種無法對話的壓迫。
那一晚,她開始反思:
自己到底有多久沒有好好聽女兒講話了?
多久沒有坐下來,認真了解女兒最近在想什么、煩什么、怕什么?
她不知道的是,那句“我是你媽”,其實是一種情緒失控后的保護傘,是她在感覺失去掌控時,拋出的“王牌”。
她也應該從中明白:愛,不是靠身份強加的命令,而是靠理解建立的橋梁。
你可以因為你是媽媽而深愛她,但不能因為你是媽媽,就要求她必須服從你。
“親子關系是需要經營的,不是‘我是你媽’就可以理所當然?!?/p>
老同學最后感嘆道:
“我一直以為,我在用盡全力愛她。后來才發現,我只是拼命地想讓她成為我希望的樣子,卻忘了,她也應該有自己的模樣?!?/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