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蹲在田埂上扒拉日歷,手指在5月5日那頁戳出個印子。
手機天氣預報彈出來:13時56分立夏,正晌午頭兒。
他猛地拍了下大腿:“壞了,老輩人說‘白天立夏旱死牛’,今年怕是要跟老天爺搶水喝了!”按老輩人的說法,這白天立夏和晚上立夏,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兒。日頭里交節,陽氣太盛,水汽壓不住,田地里容易“冒火”;月亮底下立夏,陰氣托著,雨水才肯往下墜。
村里的王大爺扛著鋤頭路過,聽見老李嘟囔,接口道:“前幾年有回晚上立夏,那雨下得河溝子都滿了,水稻澇得半拉子發霉,你忘啦?”可天氣預報說今年夏天偏熱,到底信老理兒還是看數據?
老李吧嗒著旱煙袋,煙灰簌簌掉在泛白的田土上。
翻翻舊黃歷,2018年立夏在白天,華北伏天旱得河床裂開口子,玉米稈卷成柴火棍。
2020年趕在晚上立夏,南方多地遭了澇,稻稈泡在水里爛成泥,秋收減了三成。“節氣是死的,天老爺的臉是活的。”村支書老陳總這么說。
農業站上周來發資料,說今年厄爾尼諾冒頭,夏天可能“桑拿天”和暴雨輪著來,既得防旱又得防洪。老李瞅著自家地頭的機井,琢磨著要不要再加深兩米——萬一老話說中了呢?可年輕人不信這套,大學生村官小張翻著氣象衛星圖:“農諺有地域講究,咱這兒靠河,小氣候跟北方不一樣。
”“‘立夏小滿,江河水滿’,往年這時候河里水該漲了,今年咋還見底?”路過的趙嬸插了句,眼神掃過干涸的河床。
矛盾在田埂上冒芽:老一輩攥著農諺算雨晴,新一代盯著屏幕看云圖。鎮上的農技員來開培訓會,舉著數據板說:“近十年立夏時段,咱這兒降水量波動大,2023年白天立夏卻暴雨成災,2024年晚上立夏反倒旱了倆月。
”這話說得老李心里七上八下:老規矩咋就不靈了?
“不是規矩不靈,是天老爺的脾氣變了。”農技員補了句,“但‘白天立夏旱’的說法,在華北平原還挺準,咱這兒得看本地氣候。”田里的玉米苗剛露頭,葉尖卷著小邊兒,像是在跟老天討水喝。
老李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沒下幾場雪,開春又少雨,這會兒就算立夏下雨,怕是也解不了深土層的渴。
村東頭的老張頭更愁:“我家茶園最怕旱,要是夏天太陽毒,秋茶就得減產,老輩人說的‘旱死牛’,擱咱這兒就是‘旱死苗’啊!”可也有盼著晴天的——種大棚菜的老王家,就怕雨水多了爛根,天天盯著立夏時辰。“管它白天晚上,咱得提前把水渠清干凈,水泵備好。
”老陳在大喇叭里喊,“老經驗要聽,可不能光靠老經驗,該防的都得防!”這話在村里蕩開,像顆石子投進池塘,激起層層漣漪。老李起身拍了拍褲腿上的土,往家里走——他決定明天就去鎮上買水管,不管旱不旱,先把準備做足。
路過村口的老槐樹,他摸了摸樹干上的年輪:這樹比他年紀大,見證過多少旱澇,可每回村里人都是靠雙手挺過來的。
“‘立夏晴,好年成;立夏雨,爛稻稈’,這話在村里傳了幾代人。”王大爺又念叨起來,“可現在稻種換了好幾茬,抗澇抗旱的品種多了,老說法得跟著變變啦。
”晚風掀起老李的衣角,他望著西邊的天際,那兒堆著幾團灰云,看不出是晴是雨。
到底是老規矩應驗,還是氣候變了章法?
這個問號,隨著立夏的臨近,在每個農民心里晃蕩。但有一點大伙都明白:節氣是老祖宗的記事本,可老天爺的脾氣,還得咱睜大眼睛盯著、勤快點兒防著。就像老李說的:“咱盼著風調雨順,可更得自己把田侍弄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手頭的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