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場成為爆點事件的國內某醫院的丑聞,傳到鄰國日本,為何讓日本人看得“后背發涼”?
我本來不太關注這個事,因為下半身那點破事和私德問題,占據公眾太多注意力和大眾傳播資源,我認為不太值當。
但隨著這件事從私德轉為醫德,再轉為濫用特權、職業壟斷,這事已經遠遠超出本來的影響。
“主刀醫生拋下開膛患者去會情人”、“特權子女4年速成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院的這場風暴,不僅讓“白衣天使”的光環碎了一地,更讓每個普通人對國內的醫院行業、醫生職業,乃至整個高等教育認證體系和專業資格體系,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不安和恐懼。
當自媒體和網友們還在紛紛痛罵“醫德淪喪”時,一位在日本醫療行業工作的朋友對我說:“這事若發生在日本,整個醫院可能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這可不是夸張。
在日本,醫生出軌可能比手術失誤更致命,資格造假更會引發行業地震級別的后果。
今天我就講講日本醫院體系遇到類似國內最近這個丑聞事件,是如何通過制度、文化與尊嚴,筑起一道誰都鉆不過去的“銅墻鐵壁”。
01
醫生出軌?先問問“醫師會”的鍘刀
在日本,醫生若卷入桃色丑聞,絕不僅是“私德問題”。
根據日本《醫師法》第7條,醫生若因“品行不良”損害職業信譽,將被吊銷執照,終身不得再行醫,這和肖姓醫生僅僅被就職醫院開除,可說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了。
2022年,大阪某私立醫院副院長因與護士婚外情曝光,三天內遭醫院解雇、醫師會除名,加上妻子離婚的天價索賠,最終只能在便利店打工維生。
這種“社會性死亡”,讓日本醫生視名譽如生命。
這次國內某醫院事件中,肖某僅被開除卻未吊銷行醫資格,董某瑩更轉入另一家醫院繼續規培。
這種“帶病流動”在日本醫療界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了。
日本醫師協會的倫理委員會,就像是“醫療業的錦衣衛”,權力大得可怕,一旦查實違規,可以將任何醫生的職業生涯即刻歸零。
若有醫生敢像肖某般,擅自離崗40分鐘,第二天就會收到醫師會的質詢函,等待他的不僅是法律制裁,更是職業生涯的末日。
02
日本的“醫學部入學考”,可以說是連財閥公子都要跪的“公平修羅場”。
日本醫學部入學考試被人們稱為“地獄級篩選”,東京大學醫學部錄取率常年低于3%。即便是豐田家族成員,若通不過筆試面試,也只能含淚讀商科。
這種“既然舉辦考試,考試就是唯一標準”的日式死心眼傳統,讓“董某瑩式跨界速成”毫無生存空間。
日本醫學博士至少需6年本科+4年臨床研修,期間發表論文需要經過教授團的三輪盲審。
2023年,京都大學某教授因指導親屬論文被揭發,不僅本人被解聘,整個研究室停招三年。這種“連坐制”讓學術舞弊的成本高到令人窒息。
再談談日本的規培制度。日本的規培制度可不是“權貴跳板”,而是一種“魔鬼試煉”。
日本規培醫生雖然月薪約40萬日元(約2萬人民幣),勉強在日本能保證基本體面的生活。但每周工作100小時是常態,可沒有國內肖醫生、董小姐的“高薪閑醫”待遇。
這種“魔鬼訓練”背后,還有一套嚴苛的“師徒責任制”。
所有規培醫生的指導醫生,必須為學員的失誤承擔連帶責任。
若在日本出現肖某違規留用董某瑩的情況,導師將被永久禁止帶教。
這樣的話,誰還敢用自己的職業生涯為關系戶背書?
03
上個世紀,日本就從“以藥養醫”進化到“以技養醫”,完成體制優化的關鍵變革。
1974年,日本啟動“醫藥分業”革命:醫院不得設藥房,醫生收入全靠診療費。
當然,在政府的主導下,也將醫生的診療報酬提高7.3倍,讓頂尖外科醫生年收入可達3000萬日元(約150萬人民幣)。
從此,日本醫生不必為回扣開藥,更無需搞“論文量產”晉升。
醫術就是醫生的硬通貨。
然后,就是藥價的透明化。
在日本,連“院長親戚”都鉆不了空子。
日本厚生勞動省每兩年制定一次“藥價基準”,藥店售價浮動不得超過2%。
曾有藥企試圖通過醫院領導親屬代理藥品,結果涉事院長被醫師會除名,藥企遭十倍罰款。
這套“陽光定價體系”,讓類似“董某瑩父親參與醫院工程”的這種關聯交易無處藏身。
04
我們要明白,制度永遠比道德更有力。
董明珠曾說過:“沒有制度約束的善意,最終都會變成偽善。”
日本醫療體系證明,當手術流程全公開、藥價利潤全透明時,“灰色操作”自然無處遁形。
同時,我們更要懂得,尊嚴比金錢更珍貴。
醫生的高薪其實不僅僅是給醫生個人的獎勵。
這里面還包含著社會所有人的生命尊嚴。所以我們才讓專業者活得體面,讓他們有保障的同時,有在乎的東西。
因此,日本醫生高收入背后的邏輯是值得深思的。
當一名外科專家能憑手藝買房買車、受人尊敬時,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誰會私情賭上職業生涯?
這一點對企業來說也一樣,給核心員工體面的薪酬與尊重,不僅是激勵,也是杜絕“職場出軌”、“吃里扒外”的最佳疫苗。
還有關鍵一點,我們要有一個統一的認知:監管比信任可靠。
否則就變成只有高薪,卻沒有制約。
日本醫師會的“連坐制”“終身追責制”,讓每個從業者都成為彼此的監督者。中小企業建立內部監察體系時,不妨學習這種“讓作弊成本高到絕望”的機制。
有時候,人性經不起考驗,但制度可以。
05
要我說,這次事件這么火爆,并不是人們揪著這幾個問題醫生不放,而是人們空前想要解決問題本身。
人們需要的也不是“道德完人”,而是“容不下惡人的系統”。
回望這次丑聞,憤怒之余我們更需清醒認識到,道德譴責救不了中國醫療。
就像以前的日本也曾經醫生灰色收入成風,但當他們用上百年的時間,建立起“醫藥分業+透明監管+有責培養”的鐵三角后,白衣終究回歸了神圣。
此刻的中國醫療行業,或許正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是用人情世故維系規則不變,還是用制度和尊嚴重塑規則?
答案,就藏在這次事件引發的如海嘯般的關注與憤怒中,更藏在我們每一次對潛規則的“零容忍”中。
寫今天這篇文章時,我反復想起松下幸之助的話:“企業是社會的公器。”
醫療如此,商業亦然。
當我們的醫院、企業都能用制度守護底線,用尊嚴照亮前路時,或許就離“百年老店”不遠了。
(完)
作者簡介:天真一笑,資深品牌營銷人,10萬+爆款文案創作導師。曾服務過50+世界500強企業的創意營銷,并幫助100+中小企業及創業者從0到1走上品牌軌道。尋找生意解藥,就問天真一笑。有問題咨詢作者,請后臺私信。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