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關注懷化
當古箏旋律在巴黎鐵塔下流淌,當田野兒童的詩句治愈千萬心靈,當山間特產借直播飛向全國……新時代的懷化青年,正以多元姿態詮釋奮斗與擔當。他們中有國際賽場的追光者、非遺傳承的守藝人、鄉村振興的耕耘者……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些閃耀的“懷化好青年”,感受他們的熱血與擔當!
01
文化使者
YOUTH DAY
95后赴法留學生彭靜旋來自湖南懷化。她帶著古箏第一次出現在法國街頭是2018年。當時,穿著漢服的她時而奏起《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中國傳統曲目,時而彈起《See You Again》等西方歌曲的“古箏版”,“耳熟又陌生”的音樂體驗,引發許多路人的共鳴與掌聲。“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話,是要身體力行,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展示好。”她說,文化的傳播也不是憑空發生的,需要更多人主動作為,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02
教育先鋒
YOUTH DAY
她長期扎根鄉村教育一線,始終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忱與對鄉村孩子的深切關愛。在教學實踐中,她積極探索創新,針對鄉村留守兒童精神文化相對匱乏的現狀,開創性地成立了“田野詩班”。她精心引導孩子們用詩歌表達內心世界,讓這些原本被留守陰影籠罩的孩子,通過詩歌找到了生活的色彩與希望。她就是榮獲202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副校長李柏霖。
03
龍舟冠軍
YOUTH DAY
2024年懷化?麻陽首屆傳統龍舟賽總決賽現場,麻陽籍的龍舟世界冠軍曾德林為參賽隊員加油打氣,引發網友廣泛關注。他當過保安,工資1800元。他想劃龍舟,父親勸他不要去。幸運的是,他堅持了下來,20余次在全球、全國的比賽中獲獎。2014年6月,曾德林入選中國國家龍舟隊,并代表國家隊參加首屆國際龍舟世界杯,中國晉級100米直道競速決賽奪冠……
04
公益榜樣
YOUTH DAY
3歲失去雙手,24歲成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得主。懷化小伙羅小小,小小的身體有大大的能量。他組織各類公益活動近2000場次,發動超20萬人次參與,發起的“輕松籌微愛互助站”項目更是累計籌款1.58億元,幫助萬余名大病患者得到救助……他說:“以前是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關愛,溫暖著我。現在我長大了,特別珍惜這個好時代,唯有鞭策自己不斷努力,奮發圖強,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
05
鄉村“領頭雁”
YOUTH DAY
洪江區桂花園鄉川山村黨支部書記張麗,一個“80后”妹子。作為一名返鄉的女大學生,張麗“名堂多”,更重要的是,敢想敢干,把一個個小目標,付諸實際行動,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她也因此獲得了不少榮譽。2021年獲全市平安建設工作先進個人,2022年獲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懷化賽區青年創意組第一名,2023年獲全市巾幗建功標兵,2023年獲首屆“懷化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
06
森林守護者
YOUTH DAY
從懷化山林到北京舞臺,她穿著苗族嫁衣上春晚。在202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合唱歌曲《我的家》觸動了億萬觀眾的心弦。懷化林業基層工作者的代表莫敏,身著苗族傳統服飾引人矚目。登上春晚舞臺,她是幸運的。她不僅展示了自己的才藝,還把湖南林業基層工作者積極向上、默默奉獻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全世界觀眾。
07
尋親志愿者
YOUTH DAY
懷化市會同縣“90”后志愿者陳建,致力于通過制作短視頻、寫文章等方式傳播紅色故事,熱心參與為烈士尋親的公益活動,今年收獲不少。5年來,陳建利用休息時間幫40余名烈士尋親,成功尋親6個。送烈士“回家”,背后并非一帆風順。他甚至一度被烈士的家鄉人當成騙子,甚至“拉黑刪除”。陳建說,只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就總有收獲的一天。
08
自媒體達人
YOUTH DAY
瀟灑仟哥、侗寨歡歡、黑老虎楊昌宏……他們長年活躍在懷化通道的田間地頭和村村寨寨,用短視頻記錄推薦家鄉好物和美景及民族風俗。他們通過視頻宣傳、直播帶貨,帶動縣內羊肚菌、足浴包、甜藤粑粑、野生藤茶、侗家銀飾品、蘭花等農特產品年銷售額達6000余萬元,形成了自媒體達人助力山貨出山的“通道現象”。
這些閃耀的“懷化好青年”,或在世界舞臺彰顯文化自信、或在鄉土間播撒希望、或在逆境中傳遞溫暖……他們的故事,是奮斗的縮影,更是時代的注腳。讓我們為懷化好青年點贊,期待更多青年以他們為榜樣,在各自領域書寫不凡篇章!
掌上懷化App·懷化新聞網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