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到了一定的年紀,或者壓力比較大時,就可能出現入睡困難、失眠、午睡也睡不著的情況……
如果睡不著,閉目養神有休息效果嗎?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答案。
腦電波告訴你:閉目養神效果如何?
閉目養神,就是體會安靜清醒的情況下,保持“啥都不想”的狀態。
哈佛大學醫學院通過研究發現,閉目養神時,大腦不積極參與對外界的反應,這時腦電波表現與睡眠期間基本相同。
大腦在清醒時和睡著時,發出的腦電波是完全不同的:
清醒時、情緒激動時、思考問題時發出的主要是β波,
入睡期發出α波和θ波,
深睡期發出δ波。
在閉眼養神的狀態下,大腦更多的發出α波和θ波。這意味著閉目養神時,腦電波表現與睡眠期間基本相同,大腦給自己“放假”了。
此時大腦就像手機是黑屏待機一樣,雖然不是關機,但可以減少耗電量,得到一定休息。
美國睡眠專家克里斯托弗·溫特博士表示,不少人認為沒睡著就是失敗的休息,心理壓力隨之增大,輾轉反側更加難以入眠。其實,閉目養神就可以讓大腦細胞和器官得到一定的休息,幫助恢復精力。
感覺沒睡好,不等于真沒睡好
有些人總覺著“昨晚沒睡好,肯定會影響今天的狀態”。但其實,我們以為的沒睡好,不一定身體真的沒睡好。
一般來說,好睡眠在生理上的表現是:讓人在醒來后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說,“睡眠好不好”除了體現在生理指標上,還是一種主觀感受,二者有時存在偏差。
比如,一個人可能主觀感覺自己睡眠狀況不佳,但事實上并不影響白天的工作生活及情緒,這種情況則提示睡眠已滿足身體需要,不必太過焦慮。
美國睡眠醫學會候任主席、睡眠醫學醫師安妮塔·謝爾吉卡博士也表示,追求睡眠上的“完美主義”,容易加重睡眠焦慮,進而加重失眠。對于自己的睡眠模式,有時沒必要太過挑剔,并非每一場睡眠都必須完美。
18個方法,緩解入睡困難
一般來說,上床關燈后,只要能在30分鐘以內入睡,都屬于正常情況。
如果你的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也不必焦慮。越焦慮,越擔心睡不好,越難以入睡。
心理專家和睡眠專家們,給出以下建議,有助幫你快速入睡。
1
不睡覺不上床,告訴自己“床只用來睡覺”,這個方法有助培養“見床就困”的條件反射。
2
睡前1~2小時盡量避免使用電子設備,減少藍光刺激。
3
如果睡前忍不住想看手機,最好在沙發或客廳看,不要躺在床上看。
4
睡前嘗試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聽白噪音等。
5
建立“睡前儀式感”,如溫水泡腳、洗澡等,幫大腦識別睡眠信號。
6
如果你總是因為“想太多”難以入睡,可以設置一個時限,允許自己今晚用10分鐘思考這件事,時間一到就不再糾結。
7
可以嘗試把焦慮的事情寫下來,寫的過程有助幫你厘清思路、獲得掌控感。
8
當你入睡失敗躺在床上焦躁不安時,嘗試把所有的注意力收回到“呼吸”上,感受腹式呼吸時肚子的起伏,有助鎮靜情緒。
9
盡可能規律作息,固定上下床時間,即使周末也不宜大幅改變,有助培養自己的“睡眠生物鐘”。
10
晨起后拉開窗簾,接觸自然光線15~30分鐘,幫助校準生物鐘。
11
溫度舒適(18℃~22℃)、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有助更順利入睡,必要時可以使用遮光窗簾或遮光眼罩。
12
控制咖啡因攝入,下午3點之后避免攝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比如巧克力、能量飲料、奶茶等。
13
適量補充鎂元素,有助于神經系統穩定和肌肉放松,如堅果、深綠色蔬菜的鎂元素含量都不錯。
14
晚餐宜清淡,盡可能在19:00之前吃完,睡前1~2小時避免吃大量食物。
15
科學規劃工作任務,盡可能避免壓力太大,將大目標拆解為小步驟。
16
失眠的人在工作日慎重午休,若午休,時間不超過30分鐘。
17
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盡量減少腦力勞動。
18
保持適量運動,最好是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但要避免在睡前2小時進行,以免神經系統興奮。
總之,不要總因為睡不好而感到焦慮,當你睡不著時可以閉目養神,讓神經系統慢慢鎮靜下來。你以為睡得稀碎,其實身體已經得到了一定的休息。
來源:生命時報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