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北京,藏著數不盡的教育和文化寶藏。不少區域及學校因地制宜,用好在地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資源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
五一小長假,本報推出系列策劃,邀請學生們化身家鄉“文旅推介官”,為家鄉代言,用青春力量感知家鄉文化,講述家鄉故事。首期,讓我們跟隨海淀區、平谷區的小小“文旅推介官”,一起云游北京、讀懂北京吧!
海淀區
新生力量別樣傳播古都文化
“站在頤和園的昆明湖畔,可以想象當年皇家貴族泛舟游玩的盛況;漫步在圓明園的廢墟之上,可以感受歷史的滄桑巨變;登上香山的香爐峰俯瞰北京城,可以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肖家河分校學生王可心
在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學區舉辦的“三山五園潮玩創意節”上,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肖家河分校六(2)班學生王可心傾情講解“三山五園”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在王可心看來,“三山五園”巧妙地將山水、建筑、植物融為一體,飽含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三山五園”是對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為了保護和利用好這張文化“金名片”,海淀區在遺址保護、環境整治、文化傳承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24年1月被國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稱號。
啟動綜合課程群、編寫教育實踐手冊、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海淀區教育系統充分發揮這張文化“金名片”的教育作用,自2013年以來,先后開發了“海淀歷史與文化”“走近圓明園”“探索海淀”等多門特色課程,從區、校兩個層面對青少年進行鄉土鄉情教育。截至目前,海淀區已有百余所學校的40余萬名中小學生參與到“三山五園”相關的課程和活動中來,為傳承歷史文化及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三山五園小導游”推薦打卡點:
(香山)
(頤和園)
(圓明園)
平谷區
桃林深處走出“科技桃”講解員
“平谷桃鄉正上演著現代農業的‘科技魔方’,荷蘭矮化密植技術讓大桃品種得到優化,無人機圖像識別技術實現果樹生長監測與產量預測。平谷與荷蘭公司合作選育推廣的‘魔星’等高價值品種,豐富了市場供給。”
——平谷區馬坊中心小學學生郝奕凱
近日,在平谷區第二十七屆國際桃花節開幕式上,一場特殊的“教育﹢文旅”融合實踐驚艷亮相。來自平谷全區18所中小學的千名學生以百米長卷為載體,揮毫書寫《新桃花源記》,將鄉土情懷融入筆墨之間,為家鄉文旅助力。
“看呀!我的字在桃樹下‘開花’啦!”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平谷分校的張子怡興奮地展示著作品,宣紙上墨痕與花瓣相映成趣。“我希望用這些字,讓家鄉的桃花更美,吸引更多游客來賞桃品桃。”在平谷,這樣的融合實踐已成常態。平谷區馬坊中心小學的學生張若涵在手拉手交流活動中化身“科技桃”講解員,向大家介紹平谷區在農業中關村的建設中,利用科技手段賦能桃農業,通過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深度合作,種出綠色無農害的“科技桃”;學生李一凡和陳蕊則化身為“桃花節推薦官”,向大家介紹著家鄉平谷舉辦的桃花節。
據了解,平谷區依托“書法之鄉”和桃花節的資源優勢,著力開展特色教育,打通教育與文旅部門的資源協同共享渠道。近期,多條平谷研學線路發布,涵蓋農業科技、勞動實踐、紅色文化等主題,串聯起平谷文教產業園、農業生態園、紅色紀念館、鄉村藝術社區、水上運動場所等,融入地質科普、非遺文化、農耕體驗、水上運動等極具特色的課程,讓學生們在山水之間收獲知識、啟迪智慧。
“桃花文化小使者”推薦打卡點:
(平谷萬畝桃花海)
(西凡各莊科技小院)
(平谷金海湖風景區)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趙艷國 韓沖
圖片來源:各景區微信公眾號
編輯:韓沖
校對:蘇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