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節日,道教信仰的民俗化
道教的眾多信仰幾乎影響了所有民間節日,許多神仙與鬼怪的形象深入人心,滲透至民間百姓的靈魂。
春 節
春節,作為我國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其眾多習俗均與道教有著深厚的淵源。例如,祭灶儀式便源自道教信仰中的灶神崇拜。灶神,據傳負責掌管家庭的福禍與生死,每年臘月二十五日,他需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為了確保灶神在天庭中能夠美言,保佑人間平安,民間便興起了接送灶王的習俗。除此之外,春節期間的貼春聯、燃放鞭炮、迎接財神以及送窮等傳統活動,同樣與道教文化緊密相連。
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傳統上被認為是紀念屈原的日子。然而,端午節的起源實際上與道教的地臘之辰有關,最初是作為祭祀后土的節日。隨著五月初五的到來,天氣逐漸變熱,病蟲害開始活躍,地下的邪氣也開始上浮。為了驅除邪惡和毒素,民間習慣于繪制道教張天師的畫像貼于門上,或制作泥塑天師像懸掛在門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演變為在門口掛上天師符,借助張天師的威望來驅逐惡靈和邪氣。
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即中秋節,主要慶祝活動包括拜月和祭祀土地神。拜月,亦即對月神的敬拜,道教中月神被尊稱為太陰星君。相傳此日為太陰星君的誕辰,因此在月亮升起之時,道教的宮觀會設立祭壇以祭拜月神。民間則通過向月亮跪拜,或以木制的月姑像作為偶像,供奉在月亮升起的方向,并設置供桌,擺放祭品以示敬意。八月十五恰逢秋收之后,人們在拜月的同時,也會祭祀土地神,以表達對神恩的感激之情。
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人們會賞菊、佩戴茱萸、攜酒登山,享受歡聚的時光。這個傳統節日背后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東漢時期,方士費長房預言弟子桓景家中將遭遇大難。他建議桓景在九月九日那天,用紅色袋子裝茱萸掛在臂上,并登高飲菊花酒以避災禍。桓景遵循了這一建議,全家上山避難。當他們晚上歸來時,發現家中的雞犬都已死亡。自那以后,人們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都會登高避邪,這一習俗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重陽節。
除了重陽節,還有其他幾個傳統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等,它們與道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正是道教中的諸多信仰,塑造了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慶祝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