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說: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這句話堪稱古人留給我們的養生智慧寶藏。今天,我們就來解碼這句千年古語,看看它如何為現代人的健康生活指明方向。
一、古文今譯:揭開經典的神秘面紗
這句話看似深奧,用現代語言解讀其實很接地氣:
"因此,人們應當保持心態閑適,減少過多的欲望,內心安寧而沒有恐懼,身體適當勞作卻不感到疲倦,體內氣機順暢運行,每個人都能順應自己的本性需求,從而實現內心的愿望。"
這里的 "志閑" 不是躺平擺爛,而是一種清醒的自我認知;"少欲" 并非杜絕欲望,而是懂得取舍的智慧;"形勞" 強調適度運動,"不倦" 則提醒我們把握勞逸平衡。
二、古今詮釋:跨越千年的智慧共鳴
1.元代醫學大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指出,現代人 "欲火煎熬" 是致病根源,正好呼應了 "志閑少欲" 的核心思想。
他認為過度的情志波動和欲望膨脹會損耗人體陰精,就像油燈添油過多反而容易熄滅。這與現代心理學中 "情緒耗竭" 理論不謀而合,提醒我們要給心靈做減法。
2.明代《景岳全書》作者張景岳特別強調 "氣從以順" 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體之氣就像自然界的河流,暢通則生機盎然,瘀堵則百病叢生。
這讓我想到現代職場人常見的肝郁問題,長期壓抑的情緒就像堵塞河道的泥沙,最終導致內分泌失調等健康問題,印證了氣機順暢對身心的重要性。
3.當代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在解讀此句時,特別強調 "心安而不懼" 的現代意義。他指出,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面臨的 "心理噪音" 遠超古人,保持內心安定需要主動培養 "選擇性關注" 的能力,就像給心靈安裝一個過濾系統,這與正念冥想的核心原理異曲同工。
三、生活應用:把經典智慧融入日常
(一)職場人的 "志閑少欲" 實踐
網上案例:32 歲的程序員小陳曾沉迷于 "晉升焦慮",每天加班到凌晨,結果患上嚴重失眠。
后來他學會給欲望做 "斷舍離",制定 "每日欲望清單",區分 "真正需要" 和 "社會期待",現在每天保留 1 小時 "無目的時光",在陽臺侍弄多肉植物,失眠問題竟不治而愈。
這正是通過減少心理雜質,讓心靈回歸閑適狀態的典型例子。
(二)都市女性的 "形勞不倦" 指南
現代女性追求 "馬甲線" 的同時,更要注意 "形勞" 的度。
瑜伽教練 Luna 建議,每次練習遵循 "三不原則":不追求超越身體極限的高難度動作,不帶著攀比心態練習,不忽略身體發出的疲勞信號。
她的學員中,堅持 "微汗即止" 的練習者,反而比過度訓練者更少受傷,體能提升更持久,完美詮釋了 "形勞而不倦" 的運動哲學。
(三)中老年朋友的 "氣從以順" 秘訣
網上案例:65 歲的退休教師王阿姨通過 "情志疏導三步法" 實踐氣機順暢:
每天清晨寫 "感恩日記" 培養積極心態,午間練習八段錦的 "調理脾胃須單舉" 疏導氣機,傍晚與老伴散步時進行 "正念聊天"—— 只聊生活趣事,不討論煩心事。
堅持半年后,困擾多年的慢性胃炎竟明顯好轉,體檢報告顯示各項指標趨向年輕化。
四、現代人的身心保養公式
當我們把古人智慧轉化為現代生活指南,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健康公式:健康指數 = (欲望管理值 + 情緒穩定值 + 運動適度值)÷ 壓力干擾值
這里的每個變量都能在《黃帝內經》中找到對應:欲望管理對應 "志閑少欲",情緒穩定對應 "心安不懼",運動適度對應 "形勞不倦",而減少壓力干擾正是 "氣從以順" 的現代解讀。
在這個充滿誘惑與壓力的時代,《黃帝內經》的智慧就像一汪清泉,提醒我們回歸生命本質。
當我們學會像古人那樣 "志閑而少欲" 地規劃人生,"心安而不懼" 地面對挑戰,"形勞而不倦" 地滋養身體,就能真正實現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的健康境界。
這不是簡單的養生方法,而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 —— 在快節奏中找到慢平衡,在欲望洪流中守住本心,真正享受無病無痛的幸福人生。
聲明:以上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