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視頻來自20年前,在2005年的美國國家太空協會年會(ISDC),聚集了航天科學家、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協會會長等。馬斯克在這次會議上作為私人企業家和SpaceX的創始人發言,也代表了剛剛露頭的商業航天新勢力。
其時,太空探索整體處于低潮期,航天業處于政府主導的階段。2002年成立的SpaceX,到2005年仍未成功發射任何火箭(Falcon1 的首次發射要到2006年),但它已經引起了一些業界注意。
在這次演講中,初出茅廬的馬斯克講述了創建SpaceX的初衷和終極目標:通過SpaceX的努力,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太空探索中來。推動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
以下為演講視頻和全文,Enjoy:
編譯:
AskMusk 小魚
00:00 主持人開場
02:47 薩姆·鄧肯博士發言
04:56 邁克爾·夏茨伯格獲獎感言
06:52 埃里克·費舍爾介紹詞
08:49埃隆·馬斯克演講
全文
主持人開場:
主持人
現在是我們在喜來登國家酒店享用的第三頓豐餐,我要感謝這里的工作人員,他們提供的餐食一直令人贊嘆。
多年前我曾為另一個協會在此籌辦過會議,因此當他們成為本次會議的承辦方時,我既驚訝又欣喜——我知道這里的餐食水準絕不會讓人失望。他們的表現從未停止令我驚嘆,無論是餐點還是窗外景色。
盡管昨夜有雨云籠罩,但希望云層盡快消散,讓我們在今晚晚餐或周末午宴時能一覽華盛頓天際線的全景——這是華盛頓地區其他任何地點都無法提供的獨特視野。
接下來進入正題。首先,我們有請頒獎嘉賓—薩姆·鄧肯博士。他是Optimal Options首席經濟學家、《太空評論》周刊專欄作家、太空領域投資者。他曾在通用電氣(1995年)參與B2B互聯網爆發初期工作,在IBM研究院完成百項專利(包括可體外調節植入物專利),為頻譜拍賣客戶節省2.3億美元。今天他將親自頒發由其贊助的"太空新聞獎"。
薩姆·鄧肯博士發言:
薩姆·鄧肯博士
"太空新聞獎"是面向2024年度最佳促進人類太空事業文章的1,000美元獎項,未來將持續舉辦。評選標準為影響力、原創性、寫作質量與研究深度。今年參賽作品均表現出色,但最終勝出者是通過50次深度訪談,以戲劇性筆觸完整呈現了X Prize競賽史詩歷程——這項獎金不僅屬于贊助者與獲勝者,更屬于所有為太空夢想奮斗的勇士。獲獎者是《圣路易斯郵報》的邁克爾·夏茨伯格。
邁克爾·夏茨伯格獲獎感言:
邁克爾·夏茨伯格
感謝!當我的編輯最初聽到X Prize選題時,他們的反應是"別又是那些穿著鋁箔內衣的怪人"。但通過與參與者對話,我深刻意識到:這里不僅有夢想家,更有實干家。埃隆·馬斯克、彼得·迪亞曼迪斯、伯特·魯坦等人值得贊譽,他們是真正的靈感源泉。我愿用余生繼續書寫像你們這樣的先驅者。
主持人過渡:
現在有請Buzz Aldrin Aerospace負責人、美國國家太空協會理事—埃里克·費舍爾,介紹午餐演講嘉賓。
埃里克·費舍爾介紹詞:
埃里克·費舍爾
下午好!很榮幸介紹埃隆·馬斯克。這位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畢業生,先后創立了定義互聯網支付(PayPal)與企業軟件(Zip2)的公司。在出售這些企業后,他將目光投向自幼熱愛的太空領域。短短數年間,他已成為商業航天最具代表性的革新者——不僅是象征符號,更是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請歡迎埃隆·馬斯克!
埃隆·馬斯克演講:
埃隆·馬斯克
開場
好的,那么——我以為我要做的就是快速瀏覽SpaceX的演示文稿。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經知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有些可能不太熟悉,所以我會快速過一遍,盡量留出更多提問時間。歡迎提出任何關于火箭或公司的問題,我想我可以回答幾乎所有問題,除了少數機密內容。
SpaceX成立的初衷
SpaceX成立的初衷,是因為我看到航天運輸成本未能取得應有的進展。如果無法降低——(笑)在座各位都明白這個道理,但通常聽眾不如在座專業,所以我在重復大家已知的內容。但關鍵是,只要進入太空,仍需數億美元運送少數人——甚至不是遙遠的太空,僅離地表三四百英里。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發展,無法成為太空文明。
我想說的是,真正最重要的目標(壓倒一切性的目標),相信在座多數人認同,是極其重要的:成為太空文明,最終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而我們尚未走上這條路,但我們需要踏上這條路。
根本障礙在于進入太空的成本。這方面一直沒有進展,這就是我創辦SpaceX的真正原因。在我正式創辦公司之前,我召集了一組參與過美國多數主要火箭項目的工程師。他們熟悉俄羅斯的做法——事實上,現任美國航天局局長Mike Griffin是可行性研究小組成員,我很高興看到他上任。
2002年初的幾個周六,我們坐在一起試圖找出是否存在某種基礎物理限制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但很快發現,化學火箭的成本本可以大幅降低。舉例來說,獵鷹1號的推進劑成本僅3萬美元(燃料費用在650萬美元的發射成本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我們需要繼續降低發射成本,就像航空業那樣——燃油成本是主要因素,而火箭的推進劑成本只占零頭。
我常以西南航空為例說明目標:SpaceX想要成為航天界的西南航空。他們進入市場時,機票價格僅為同行的15%-20%,卻未犧牲可靠性。如今西南航空是業內最賺錢的公司,市值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總和。這種重構行業的案例是我們的典范。
現在,我們正在重新思考太空運輸業務。實際上,我們的改進空間更大,因為我們可以創新技術,而西南航空只能改進服務并使用現有技術(如737)。
我信奉設定基準目標。如果無法量化,就難以改進。我們的基準目標是10倍成本降低——具體數值是每磅入軌成本低于五百美元。我認為十年內可以達成。
SpaceX的結構類似硅谷科技公司:扁平化層級、密集工位布局、精干的頂尖工程團隊。我稱之為“高信噪比”——信號是工程,噪聲是管理。傳統航天巨頭的信噪比很差。
可靠性與成本的改進核心是簡化。我們的信條是:若有更簡方案,即采用,無論新舊技術。
關于設施
總部位于埃爾塞貢多(拉克斯以南一英里),擁有7.5萬平方英尺的工程和制造空間。是的,我們在洛杉磯制造火箭。推進和結構測試在得克薩斯州進行,那里有300英畝的測試設施(稍后會展示照片)。
進展與合同
下個月是SpaceX成立三周年。三年內,我們從頭設計了整枚火箭,包括兩級箭體、整流罩和兩款新型發動機(含泵壓式發動機)。我們的發動機將成為美國25年來第二款軌道級助推發動機(另一款是波音德爾塔4的發動機)。
已獲得的合同包括:
- 美國國防部(兩次發射)
- 馬來西亞航天局
- 商業客戶比奇洛航天(發射空間站模塊)
- 1億美元的美國太空軍IDIQ合同(預計明年1-2次發射)
獵鷹火箭系列
- 獵鷹1號:低地球軌道(LEO)運力約1500磅,發射成本650萬美元。一級可復用(傘降海面回收),燃料成本僅3萬美元。
- 獵鷹5號:中型運載火箭,運力6噸,具備發動機故障容錯(單發失效仍可入軌),符合NASA載人標準。
- 未來計劃:開發通用核心助推器架構,實現LEO運力6萬磅以上的“超大火箭”。
技術細節
- 梅林發動機:海平面推力約7.5萬磅,定位為“可靠卡車”而非“法拉利”,未采用分級燃燒等復雜設計。
- 垂直整合:自主完成金屬加工、焊接等,避免依賴低效的航空供應鏈。
測試與發射
- 推進測試設施包括百萬磅級推力試驗臺。
- 獵鷹1號已完成結構測試(模擬飛行載荷)。
- 近期計劃:7-8月進行臺架點火測試,8月下旬在夸賈林環礁首飛。
Q&A環節
—關于火星運力:獵鷹5號向火星的運力(C3=0.3軌道)約1200公斤,與德爾塔II相當,可執行機器人任務。載人需更大火箭。
—發射場影響:法規相關成本占總費用的20%-25%。一級復用設計中,噴管更換成本極低(低于拖船費)。
—供應商合作:優先選擇常規工業供應商,因其響應更快、成本更低。部分關鍵部件仍用專業航天供應商。
—NASA設施:僅在必要時使用,要求設施方以客戶服務態度配合,否則自建設施。
—載人安全:獵鷹5號符合NASA載人標準,最大過載5G,具備引擎冗余。
結束致辭
埃隆代表會議和國家太空協會接受紀念品,感謝聽眾參與。
——全文完——
20后回看獵鷹系列火箭
2005年5月19日演講當天,獵鷹系列火箭尚未成功發射過一次。
直到2008年,獵鷹1號首次成功入軌,總共發射5次。之后,獵鷹5號并未投入實際發射,因市場要求被獵鷹9號取代。
2024年,它占據了超過64%的商業火箭發射份額。此外,SpaceX的火箭占全球發射總量的50%。
截至2024年12月,SpaceX的估值達到35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私營公司之一。
截至2025年4月,獵鷹系列已執行467次發射任務,完成383次復用,以及422次回收。單次發射成本較傳統火箭發射成本僅為10%。
注:問馬將持續收錄和更新馬斯克歷年來的講演和訪談,同時只對原始內容做中文字幕翻譯,不做任何切片和加工,不加入任何主觀觀點。力求提供一個完整和原始的馬斯克講演和訪談資料庫。
歡迎訂閱合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