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王大爺就在廚房搗鼓鐵鍋,瓷罐里的干面條碰得叮當響。巷口的老槐樹剛冒新芽,日歷頁上“立夏”兩個字紅得發亮,街坊們又開始念叨老規矩。都說“春盡日”是春夏的坎兒,老輩人總說這時節得順著天時過日子,馬虎不得。
立夏是第七個節氣,日頭越來越長,地里的莊稼瘋長,人也得跟著調調脾胃。
北方人講究吃立夏面,寬寬的手搟面往羊湯里一滾,熱乎氣兒裹著當歸香,喝一口渾身通透。有人嫌做羊肉面麻煩,直接下點素面潑油辣子,可老一輩直擺手:“立夏吃面不是圖口腹,是盼著日子長長久久呢。
”南邊人興吃立夏飯,大米摻著藜麥蒸得噴香,別看做法簡單,老輩人說這飯能“鎮暑氣”。
菜市場里,土豆、茄子、青椒堆成小山,這是北方的“地三鮮”,炸得金黃拌上料汁,咬一口滿是陽光的味道。最有意思的是立夏蛋,煮好的雞蛋用蒜汁一拌,孩子們揣著蛋滿街跑,碰碎了蛋殼就咧嘴笑——“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老說法傳了一輩又一輩。晌午頭的老樹下,竹制的大秤晃悠悠,張嬸非要給孫子稱體重,秤砣起落間念著“活到九十一”的吉利話。
年輕人瞅著笑:“稱個體重還整講究?
”可看著老人認真的模樣,又忍不住想起自家奶奶的絮叨。老輩人說,立夏稱人是把福氣掛在秤鉤上,圖的是心里踏實,這規矩傳了千年,總有些說不透的門道。
迎夏的老儀式現在少見了,可院子里的艾草香沒變,老人們說陽氣升的時候得迎一迎,日子才能順順當當。
有人覺得這些是老迷信,可你看那碗里的立夏飯、秤桿上的紅綢子,哪一樣不是帶著對日子的盼頭?就像“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二十四節氣的規矩,是老祖宗和土地打交道攢下的智慧,丟了怪可惜。菜市場的莧菜紅得亮眼,蠶豆莢鼓鼓囊囊,這些“立夏鮮”比大棚菜多了股子土腥味,卻讓老輩人眼睛發亮。
有回看見年輕人跟著視頻學做立夏蛋,評論區吵成一團:“傳統做法早過時了!”“老規矩里藏著老味道,咋能過時?”其實啊,吃什么怎么做是個由頭,重要的是借著節氣把家人聚在一起,碗碰碗的聲響里,日子就有了溫度。
我總覺得,這些老講究里藏著祖輩和時節的默契,就像立夏的太陽,看得見的是熱乎勁兒,看不見的是對收成的盼頭。現在的日子過得快,可到了立夏這一天,看見胡同里飄起的面香,聽見老秤桿的吱呀聲,心里就知道——有些東西沒丟,福氣就還在。老傳統不是舊規矩,是日子里的福氣根,你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愛這些?
保不準哪天他們哄孩子吃飯,又把“立夏吃蛋不疰夏”的老話搬出來了。
時節流轉,老輩人的智慧藏在一碗面、一枚蛋里,等著我們去嚼摸其中的滋味,這大概就是傳統的妙處吧。至于那些沒說透的講究,就像立夏午后的樹蔭,留些琢磨的空間,日子才更有盼頭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