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4,500字 | 閱讀約23分鐘
(2025年5月3日,馬斯克接受FOX News獨家采訪片段)
你坐在家里,他已讓汽車上路、腦電波發私信、機器人進廚房。
我不再解釋未來,而是在一點點部署它。
這不是愿景陳述,而是馬斯克在Fox News 采訪中親口描述的現實系統:
意念打字已上線,癱瘓者通過Neuralink控制手機,在 X 上用腦DM;
Robotaxi即將在奧斯汀試點全自動駕駛,車里一個人都沒有;
Optimus將進入家庭,幫助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他說得越簡單,我們越該看清晰:
這不是技術堆棧,而是輸入方式、調度邏輯與行動鏈條的系統重構。
他在部署一整套 “AI 自動生態”:
Neuralink:讓大腦接入系統;
Grok:調度意圖,判斷價值;
Robotaxi & Optimus:組成 AI 行動網絡;
你看到的是硬件,他構建的,是一種能理解你、協助你、替你執行的系統生命體。
而這一閉環的設計者,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政府,
而是那個“睡辦公室沙發”、戴多頂帽子、親自調度任務”的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
?? 第一節|人腦接入:Neuralink 是新接口
“你現在可以靠意念上網、打字、控制手機。這是真事。”
馬斯克在采訪中說這句話時,語氣平靜,信息卻足以改變人機交互的歷史路徑。
這項技術叫 Neuralink。它的第一個功能模塊,代號 Telepathy(心靈感應),已經部署在癱瘓患者身上。
他們現在無需鍵盤或語音,就能完成打字、瀏覽網頁、發送信息等操作,并與他人在線互動。
馬斯克強調:你可以給這些用戶發私信,他們會“用大腦回你”。
從鍵盤到觸控,人類花了幾十年適應“手的輸入”; 現在,Neuralink 正跳過這一層,把“輸入權”直接移交給大腦。
它不是一塊芯片,而是一套神經信號翻譯系統——
讓“想法”第一次變成可以被識別、執行、反饋的數字語言。
? 讓“替代身體路徑”正成為可能
Neuralink 的目標從不是“修復傷口”,而是重寫人與系統之間的接口協議。
即將上線的第二模塊 Blindsight(盲視),正在嘗試將圖像信號直接傳入大腦視覺皮層,賦予先天失明者感知視覺的能力。
馬斯克預計,12個月內會完成首次人體植入。
第三階段,Neuralink將連接大腦與脊柱,繞過神經斷裂區域,實現信號橋接,令癱瘓者重新行走。
他形容這個過程:“像是給斷掉的電纜重新接線。”
這不僅是生理上的康復,更是技術上的飛躍——
第一次,我們看到意識脫離身體限制,與系統直接對接的路徑。
? Neuralink,不是“醫療裝置”,而是“人類入口”
如果鍵盤是 PC 時代的接口,觸控屏是移動時代的接口,
那么 Neuralink,就是 AI 自動生態中的“神經級接入點”。
它打開的,不只是癱瘓者的生活通道, 而是整個文明接入系統的第一道入口。
人類第一次,不是通過“操作系統”告訴機器要做什么, 而是直接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
正如馬斯克所說:“未來的輸入,不再通過操作,而是通過連接。”
?? 第二節|AI 中樞:Grok 是系統指揮官
“我們必須擁有一個最大程度追求真相的 AI。如果沒有,那將非常危險。”馬斯克說。
這是語氣最鄭重的一句話。
人們以為他在推銷一個聊天機器人,但他真正談論的,是一個負責全系統判斷與調度的“AI中樞”。
這個中樞,就是Grok。
?Grok的本質,是維持系統“價值一致性”
Grok當然可以聊天、寫代碼、生成段子。 但那只是用戶界面,而不是本體結構。
在馬斯克設想中,它是整個 AI 生態的“神經協調器”,核心使命是:將“最大程度追求真相”作為系統的價值基準。
他說得很明確:
“AI 的安全,不在于限制它能做什么,而在于明確它為什么而做。”
這讓Grok和 ChatGPT、Gemini等模型拉開了關鍵差距:
它不是為了更高準確率,而是為了更高可信度
它的底層不是任務表現力,而是價值驅動邏輯
從某種意義上說,Grok更像是系統內部的“憲法執行器”:
它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決定哪些問題值得回答、哪些行動值得執行。
?Grok是“判斷力”模塊,而非任務執行工具
大多數人誤解了 Grok,把它當作 X 平臺上的聊天機器人。
但在馬斯克構建的系統中,它不是工具,而是中樞神經系統:
它對接 Neuralink,接收人類的意圖;
它評估行動路徑,權衡風險與價值;
它指揮 Robotaxi 和 Optimus 完成執行;
這不是線性命令鏈,而是閉環決策系統。
Grok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在多種可能之間,選擇最優路徑,并對執行結果做價值反饋。
這就是 LLM 體系真正與傳統系統的差異:
它不是“被動程序”,而是“主動判斷者”。
?真正的問題不是“AI是否執行”,而是“AI如何判斷”
這是馬斯克在做的事:
不是讓AI更能干,而是讓AI懂為什么干。
Grok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一種“可協同、可解釋、價值清晰”的 AI 判斷系統:
不是簡單執行,而是能判斷輕重
不是逐條響應,而是具備整體推理
不是服從命令,而是理解意圖背后的價值判斷
換句話說,Grok是馬斯克 AI 系統中的“大腦皮層”。
它的使命,不是回答你,而是幫你調度整個系統去回應現實。
?? 第三節|現實執行:Robotaxi 成為 AI 肌肉
馬斯克宣布:我們將在幾個月內,在奧斯汀試點全自動駕駛——車里一個人都沒有。
這不是產品演示,而是系統上線的倒計時。
Robotaxi,已經從“未來概念”變成了現實部署的第一前線。
“全自動”,意味著車輛在沒有任何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自主出發、判斷、駕駛、抵達;
“無監督”,意味著AI不再是駕駛助手,而是駕駛本身。
?Robotaxi,不是自動駕駛,是AI的“街頭智能體”
它不只是讓你少開車,而是讓 AI 首次以“行動者”身份進入現實世界。
過去AI活在算力中心和數據模型里,
如今,它開始穿梭街頭、決策路徑、實時響應。
Robotaxi就是AI的第一批“物理節點”——
每一輛車,都是一個會感知、會判斷、會協同的移動智能單元:
白天載人,晚上巡邏; 能躲避障礙,也能與同類協同。
它們不是“工具”,而是系統的“身體動作”。
?Robotaxi是AI組成的“現實任務網絡”
馬斯克沒有叫它“自動駕駛出租車”,他說的是:
一個分布式AI節點系統,自行運轉。
每輛車都能獨立執行任務,也能彼此溝通,組成動態協作網絡:
訂單、路線、交通、時段資源——全部由AI實時調度。
這不是單點效率革命,而是一次系統權限的整體遷移:
執行權,從人手轉向智能體
協同邏輯,從平臺轉向網絡
操作責任,從個體轉向系統容錯機制
Robotaxi的出現,正在把城市變成一個自動行動的平臺。
?系統上線,人類退場
當出行由 Robotaxi 自動完成, 你不再決定路線,而是接入路線; 不再控制汽車,而是由系統理解你的位置與目的。
這是角色的轉變:
從駕駛者 ? 被調度者
從命令發出者 ? 意圖提供者
從系統上層 ? 成為系統內的“自然節點”
馬斯克不是在造車,而是在讓系統第一次自己動起來。
不是由你去操控它,而是它圍繞你運轉。
這,才是Robotaxi的真正意義。
?? 第四節|走入生活:Optimus 成為家庭成員
Optimus,不再是舞臺上跳舞的玩具。
這款由特斯拉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正在一步步走進家庭、工廠、醫院和商場。
你以為它是“高配家電”?
馬斯克真正要做的,是讓它成為現實世界的 AI 執行終端——
一個不需要編程、能夠理解人類意圖、并在生活中直接協作的“通用行動體”。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想要一個自己的R2D2和C3PO。” ——馬斯克采訪這樣說。
但他談的,并不是未來幻想。 而是特斯拉目前正在量產、具備現實落地路徑的下一代 AI 執行平臺。
?它不是機械臂,是“多模態的行動平臺”
Optimus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為某項任務而生,而是為通用能力而來。
搬運、打掃、配送、陪伴、護理—— 它不是一個“程序化工具”,而是能讀懂語言、識別場景、實時應對變化的通用體。
它內核接入的,是特斯拉自動駕駛訓練出的感知與控制模型。
這意味著它可以像人一樣理解、像人一樣操作,但比人更穩定、更持久。
你無需告訴它“怎么做”,只需告訴它“做什么”。
它的反饋,不是“界面”,而是“動作”。
Optimus,不是一個硬件產品,而是一個“具身智能平臺”。
?家庭,將成為 AI 真正的原生場景
還有一個地方,一直沒有 AI 真正參與——
那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起點:家。
誰來做飯?誰來照顧老人?誰來帶孩子?誰來擦窗戶、扔垃圾?
這些重復又瑣碎的勞動,在經濟系統中微不足道,卻在家庭生活中無處不在。
馬斯克曾表示,未來Optimus的價格會低于一輛車,使用方式像操作手機一樣簡單:
“你只要告訴它該做什么,它就會自己搞定。你不需要懂任何技術。”
這意味著,AI 第一次有機會成為家庭的“自然成員”。
?Optimus,是現實任務的“最后一跳”
想象這樣的流程:
你通過Neuralink發出一句意念:“收拾廚房。”
Grok解析意圖,生成任務鏈:收納、擦拭、分類、清潔、垃圾處理。
Optimus啟動執行:識別 → 抓取 → 操作 → 整理。
任務完成后,系統反饋執行狀態,更新下一步行動建議。
這,不是未來科技展的概念圖,而是特斯拉已經在推進的現實產品路徑。
Optimus,不是機器人產品線的延伸, 它是馬斯克設計的自動生態中,讓動作真正落地的那雙“手”與“腳”。
有了它,系統才真正具備——把“意圖”變為“現實”的能力。
?? 第五節|現實樣本:特斯拉是 AI 試驗田
“如果不是他掌舵并引領方向,我在專業上獲得的很多機會都不會存在。”
這不是媒體評論,而是一位特斯拉德州超級工廠員工在最新采訪中的原話。
他說得很直白——
這家公司,不像一家傳統企業,更像一個正在運轉的AI系統。
在昨天的訪談中,三位一線負責人幾乎異口同聲地提到同一個關鍵詞:
不是“管理制度”,而是“系統感”。
?運行邏輯:不是人管流程,而是模型管目標
“從第一鏟土到第一輛車下線,只用了9個月。”
這是德州超級工廠真實發生的數據,不是宣傳材料。
這種效率背后,是特斯拉徹底重構了“工廠”這一概念:它不是人堆起來的組織結構,而是目標驅動+模型調度構成的動態系統。
傳統工廠靠“管理層級 + 流程控制”
特斯拉工廠靠“目標輸入 + 實時協同 + AI反饋”
員工怎么形容自己?
“我們不是在執行命令,而是在和系統協作。”
這意味著:
一線工程師不是流水線的末端執行器,而是“系統中的自學習節點”。
?每個員工,都是系統里的“實時智能體”
三位負責人描述的,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組織模式:
John:三年從操作員升為經理,負責上百人招聘
Ryan:每天調節團隊節奏,像是“現實中的指令調度器”
Ray:最看重“目標一致性”,強調內部自我驅動而非外部控制
聽上去像一家初創軟件公司,但他們在運營的是——一座超級工廠。
這正是馬斯克要驗證的模型:
“不是組織人,而是調度模型。” “不是靠審批流程,而是靠目標共識 + 實時反饋系統。”
?驗證“人類 × AI × 機器人”協作閉環的物理原型
Neuralink 接入大腦,Robotaxi 運行城市,Optimus 走入家庭。
而所有這些系統,要真正進入現實世界,都需要一個地方完成測試、協作與優化:
那就是特斯拉工廠。
它不只是制造車,而是測試整套系統“能否閉環運轉”的物理沙盒:
任務由人發起,模型理解并分解
執行由智能體完成,反饋再優化系統
管理結構實時更新,不依賴層級而依賴協同
馬斯克曾說:
我更希望特斯拉是一家工程系統公司,而不是汽車制造商。
這不是修辭,是他真實在做的事。
?工廠不是終點,是生態能否落地的“跑通驗證器”
你可能還記得前面那條鏈路:
意圖 → 理解 → 調度 → 執行 → 反饋 → 學習 → 優化
這不是PPT,是特斯拉工廠每天都在運行的實際流程。
員工不是工具,而是系統的“學習模塊”;
公司不是組織,而是“AI自動生態”的現實原型機。
這,就是馬斯克要構建的下一代組織結構。
結語|他在打造“協同生命體”
馬斯克這一次,不是在造產品,而是在搭建一個可以自我運轉的智能系統。
從Neuralink的神經接口,到Grok的判斷中樞, 從Robotaxi的城市節點,到Optimus的生活執行, 再到特斯拉工廠的人機協作系統——
這些并非獨立項目,而是一套智能生態的“閉環結構”。
它已經具備了一個系統生命體的基本形態:
有人類:輸入意圖、發出目標
有 AI:理解、判斷、調度
有機器人與汽車:完成動作、形成反饋
從表達到執行,從思考到行動,這個“物種”已經能夠自洽運行。
這不是“AI 替代人類”的舊命題,而是“人類 + AI + 現實執行體”的共生系統。
它擁有人的意識,AI 的判斷,機器的身體。 它不靠單一角色生存,而依賴系統之間的協調能力。
所以,當馬斯克說“我要讓城市自動運轉”, 他說的,從來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文明。
他在昨天的采訪最后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希望當我不在了,人們會說:我推動了文明前進,提升了知識與能力的儲備,幫助人類更理解宇宙。”
這不是愿景陳述,而是系統上線。
它正在運轉。已經開始。就是現在。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內容基于馬斯克 Fox News采訪深度解讀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g-0eYuhz4&t=184s&ab_channel=%C5%9EeydaD%C3%B6nmez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