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沒有參與二戰,中國根本不能打贏日本。
這么說吧,如果美國真的嚴守中立、不賣資源給日本,日本可能早在1939年就撐不下去了。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但它的戰爭機器有個致命弱點——資源匱乏,日本本土幾乎不產石油,鋼鐵儲備也有限,而中國雖然工業落后,但地大人多,拖下去對日本極為不利。
然而,就在日本最需要資源的時候,美國“慷慨解囊”,1937-1941年,美國對日本出口的廢鋼鐵增長40倍,石油出口翻了7倍。
日本海軍用的航空汽油,甚至到1940年還有美國貨,沒有這些物資,日本的坦克、飛機、軍艦可能早在1938年就趴窩了。
諷刺的是,同一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卻少得可憐,甚至一度實施“武器禁運”,蔣介石的德械師,裝備主要來自希特勒——用中國的鎢礦、銻礦換來的。
1940年,美國終于宣布對日本禁運航空汽油,但日本早已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香港等渠道繼續購買,更魔幻的是,美國一邊限制對日出口,一邊允許企業以“民用”名義繼續交易。
這種“假制裁真輸血”的操作,像極了今天的某些國際博弈——表面上高舉道德大旗,背地里生意照做,日本戰后檔案顯示,如果沒有美國的廢鋼和石油,它的戰爭機器早在1939年就會因資源枯竭而減速。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憤怒”參戰,但歷史學者發現,美國情報部門早已知曉日本的進攻計劃,卻未全力阻止。
一種陰謀論認為:美國需要一場“足夠震撼”的襲擊,才能讓國內支持參戰,畢竟,在珍珠港之前,美國民眾對歐洲和亞洲的戰爭興趣寥寥,而一旦參戰,美國就能名正言順地接管全球秩序。
這場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正義VS邪惡”,而是大國博弈的復雜棋局,美國在二戰中的角色,更像一個“精明的莊家”——早期通過貿易讓日本深陷中國戰場,消耗雙方實力;等時機成熟,再以“救世主”姿態下場,收割勝利果實。
今天的國際政治,依然能看到類似的套路——某些國家一邊喊著“制裁”,一邊通過中間商繼續交易;一邊譴責戰爭,一邊向沖突雙方賣武器,歷史不會重復,但總會押韻。
對中國而言,這段歷史的啟示在于:真正的獨立,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工業、科技、資源的自主。
二戰時,中國因為工業薄弱,只能靠血肉之軀硬扛;而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再也不會被“卡脖子”。
當然,值得思考的是:當我們談論“誰幫助了中國抗戰”時,是否忽略了那些幕后交易?美國的“援助”從來不是免費的,而日本的失敗,也不只是因為兩顆原子彈,戰爭的真相,往往藏在經濟賬本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