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泰蘇(英語:Taisu Zhang,1982年—),北京人。法學、史學學者,美國紐約州律師,耶魯法學院法律博士、耶魯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現任耶魯法學院教授、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全球教席成員、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w & History)董事會成員。曾任教于清華大學法學院、布朗大學歷史學系、杜克大學法學院與香港大學,曾任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會會長。他還是劍橋大學出版社與美國法律史學會聯合出版的《法律史研究》(Studies in Legal Histiory)叢書的編輯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法律、經濟史、私法理論及當代中國法律與政治。
【正文】
如果說耶魯的精髓在哪里,就是學術自由,思維自由,沒有局限。
你往哪個方向發展都有人鼓勵你,都有人幫助你。
學生只要有一個合理的發展方向,不管你的思維往哪個方向突破,他都會幫助你,扶持你。沒有任何框框,沒有鎖死的框架,沒人逼著你按照預先設定好的方向往前走。這很重要,至少在你思維素質上培養得非常好。
還有就是獨立思考和敢于挑戰的精神,整個學校的感覺都是如此。
耶魯的教授一個個都桀驁不馴,跟政府上書,像法學院的教授跟美國國會打架,批評美國參軍征兵法等等,鬧得很兇。真的像挑戰的感覺,對學生是挺大的激勵。
另一方面,這還是一種學術素養,真的把學術做透了,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它能教給你在其他學校學不到的一些基本準則。
中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說得尖銳一點,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差得很遠。
教授很重要,一個好教授給你的啟發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國內很多非常好的大學都沒有這種感覺,那種特別強烈的思維刺激是很難找到的。人文精神差一些,不是那么認真。學者本身的素養差得很多。
和國內上學的同學相比,我有時候會覺得,國內的同學思維方式不那么嚴謹,談話的時候比較容易浮夸,自己不很清楚的東西也瞎說。有些特別聰明的同學,說話的時候很機智、很敏銳,但就是讓你覺得他們背后的知識底蘊還不夠,知識的積攢不是很堅實。
他們學習的課程很多,但是每門課不夠深入。課程有點機械,有一些還很枯燥。稍微面廣一點、思維廣一點的課,學生可能只要求讀一兩本書,而我們有的課要求讀十幾本書。
畢業論文的要求也差得挺大,耶魯的畢業論文需要做一年,要經過好幾次審查。可能在指導導師那里就審閱了好幾次,最后還要再審查兩到三次。他們要求本科畢業的論文,好一點兒的是可以發表的。我覺得國內的學生可能離這個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
還有一點就是國內大學在上大一時就分專業,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
耶魯大學在大三時才分科,美國很多其他的大學也一樣。在國內選擇余地太小了,一旦進入一個系,你就有一條已經確定的路,你必須一步步走下去。沒有什么可以探索的,空間很小,你想轉個彎都沒有可能。
周圍的人可能普遍受社會風氣影響,比較功利一些,大家想得比較單調、比較實際。我不敢說我比他們有理想,我只能說,大學校園受整個中國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很嚴重。
在耶魯讀本科的中國學生,到我這屆為止,基本上所有人都只有兩條出路。要么學生物專業,學生物或者醫學,要么就是做投資銀行。
學經濟有幾個好處,第一是容易。學起來容易,拿好成績容易,畢業容易。第二就是可以掙錢。中國人還是挺想掙錢的。第三,如果以后想從政、進政府,學經濟也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海外,華人多數都學經濟,這很正常。我自己不太擔心錢的問題,因為法學院畢業你想掙錢的話隨時可以掙。
從法學院畢業,不要說從耶魯法學院,從任何一個在美國排名前十名的法學院畢業,你想年薪15萬美元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我沒有想到要掙很多錢,但是缺錢可以掙,我有這個能力。我這個人生活挺簡單,沒有太多的物質要求。
我近期的希望就是把該讀的書讀完,希望為我一直考慮的問題找到一個答案:怎么重新振興文化?如何才能使中國既有健康的文化和社會道德,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能夠參與國際競爭,找一個平衡點。
假如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答案,我就會覺得很高興。我覺得可能十年都找不到,搞不好要找一輩子,希望十年之后能找到初步的答案吧。我想我會寫書,至少在三個圈子之內——政府、政治圈、法律界——產生影響,能夠比較發人深思。
另一方面,我還多少希望可以跟中國的法律界直接掛鉤吧,可能的話去當法官,或者是當高級顧問也可以。只要你說的話有人聽,你可以有影響就滿意了。假如有這種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去爭取,我覺得中國現在是很有希望的。
我不像很多人張口閉口都是民主自由,我也不覺得民主本身就是一個目標。我認為隨著國家的發展,只要人民能夠幸福,精神上充實才是一個目標。民主是一種精神充實,但它不一定適合咱們的精神充實。
實際上,世界沒有純粹民主的國家,包括美國,所以民主本身不是絕對的,也不只有唯一的形式。精神充實有很多種,包括一個善良的、完善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和道德觀。但是跟民主總要有關系,你總要尊重人民,以人民為出發點。
假如我找一個古人做榜樣,我可能比較喜歡范仲淹、蘇軾、王安石,或者王陽明、張居正那種感覺。我就是想既能把學問做透,又能把自己的學問和理想付諸實施,至少我的希望是這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