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邊拍邊記錄,這是近年來形成的習慣。在蘇州這座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里游蕩,總有些新奇發生,前提是你必須走出去才有可能。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美國詩人艾米麗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傳奇詩人。出生于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宗教教育。
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發表過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她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美國詩人中最著名的佼佼者便是美國文學之父歐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
那天,看到喵小姐發布的視頻,在太湖邊走過,我卻瞥見路邊的一個小屋,突然想到瓦爾登湖畔的那兩年四個月的時間,大衛亨利梭羅進行的自然主義實驗,內心憧憬的無非如斯,居住在這個太湖小屋,聊以度日,死而后已罷了。
自從拔掉一顆牙之后,身體畢竟少了個物件,而這樣的少估計會越來越多,當多到一定程度,喪鐘也就敲響了吧。在敲響之前,為何不多走出去?這是我經常自己給自己的警鐘。畢竟,走出去就有可能發生,像狄金森那樣的隱居,心向往之,但不能至。
走不去,可能會遇到新發生的事,沒走過的路,沒遇到的景。最近,對蘇州的老新村、林蔭大道、菜市場這幾個關鍵點萌生濃厚的興趣。老新村,因為老舊,俗稱老破小,被人們熟知,但正因為老破小,也有固定的群體關注。
林蔭大道,遮天蔽日。如養育巷、東大街、留園路、中街路……這些都是大樹密集的區域,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遠離現實,超越自我,飄飄欲仙也。這樣的美景,并不是其它城市能具備的,故而能帶來視覺沖擊力。
至于菜市場,則是人間煙火的印證。葑門橫街、閶門橫街、婁門橫街……這些充滿人間煙火的橫街小巷,菜市場則是大宗,帶著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間或,還能遇到些古舊老店,如理發店,動輒就營業了三五十年,是不是令人動容?
如今,我倒是有些厭煩平江路、山塘街這些俗氣的地方,畢竟人太多了,當人多了,心情就沒了。但對于山塘街,卻是有特別的喜愛,當然不是東部,而是跨越新民橋往西,再往西,過了星橋,直到虎丘的那段,我覺得是精華之中的精華。
走出去,卻并非固定,主打隨意散漫,想到哪就到哪,想探墓就探墓,想走街就走街,路線不固定的好,在于新奇的發現。這點,與一個歷史上超級自律的哲學家截然不同。這人就是康德。
康德從小身體羸弱,經常發病。超卓的智力使他意識到,要保持身體健康,就必須持之以恒的保證生活作息規律。
于是,他制定了自己長達一生遵循的生活規則: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每天都要進行固定的活動和思考。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這種規律性的生活作息不僅有助于他保持身體健康,也有助于他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哲學研究。
康德一輩子都未離開居住的葛底斯堡小鎮。相傳,如果當地居民,誰家的表走得不準了,那么需要做的只是蹲點到康德家門口調時間,因為每天下午4點康德會準時出門散步。
康德的路是固定的,我的路卻不是固定的。康德走出去,自然不同于我走出去。我們凡人和哲學家的分野也就在這里了,哲學的思考和我的思考必然又是迥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