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法官的卷宗里還夾著泛黃的《馬錫五審判方式》筆記,青年干警的平板上已跳動著"掌上法庭"——在法院系統,這是一場橫跨半個世紀的"法治接力"。
老法官用三十年光陰丈量過信陽市商城縣的山路,從達權店法庭的田間調解到執行局的千里追案,手寫筆錄的墨香與電子簽章的流光,都鐫刻著司法為民的初心。那些雨夜驅車查封資產的驚險時刻,恰似馬錫五當年翻山越嶺的當代回響 ;中年干警們,則像法治鐵軌上的"道岔工",既傳承著老一輩"腳底板丈量民情"的韌勁,又為青年干警鋪設"大數據解構案由"的快車道。年輕干警用自己的想法創新嘗試,將"引狼入室"編成普法情景劇的創意,又讓"楓橋經驗"在短視頻時代煥發新生。
變的只是工具,不變的是三代人用生命熱度守護的司法溫度。
馮郁峰-執行局法官
我是88年政法招干,幸運地考入法院工作至今,剛開始分配到商城縣最偏遠的達權店法庭,下村辦案和庭長一起在田間地頭和山間溝壑,當時為了節省旅途的時間,在村里面或者是在下面一住就是一個禮拜,在法庭工作持續了10年時間。后來我從民事庭又調到執行局,在工作中從手寫到電腦辦公,從不規范到規范化、信息化,我見證了這段時期的司法歷史進程,改革進程。
記得有一次我和朱院長一起到河北辦案,當時我們兩個輪流開車,在夜里4點多的時候趕到唐山地帶,正下著瓢潑大雨,能見度極低。當時這個高速路沒有出口,我們一直堅持著、一直持續到(夜晚)12點多,才趕到了預定地點。第二天早上我們一大早就去查封了當時被執行人名下的房產和車輛,因為我們查封的及時,這個案件最后得到圓滿執結。像這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對青年的寄語
現在的年輕干警用智能系統辦案,但別忘了執行是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線,案子結了,人心不能散。
李立林 -上石橋法庭負責人
我剛入職時跟著老庭長學馬錫五的審判方式,他當時帶著我下鄉,白天開庭,晚上在農民家炕頭寫判決書,現在我們有了掌上法庭,網上可以立案、案件查詢、電子送達、在線庭審。比如去年有8個農民工討薪案,想到農民工急著用錢,我帶著團隊理清賬單,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做調解。從民事審判角度講,盡可能以和諧的方式解決紛爭。
在思考中接續
現在新入職的干警習慣用大數據的分析案由,但案子背后的人情冷暖還得靠腳底板丈量,我常對他們說,鍵盤上敲不出民心,卷宗里悟不透世情。
余曉晨 -刑事審判庭干警
剛進入單位的時候,連庭審筆錄都記不完整,是庭室內的同事們積極的傳授我經驗,手把手的教我,陪我一起開庭,一起送達。庭審時間從來不是判斷案件復雜的標準,庭前準備、庭后溝通,判后答疑,各個環節謹慎負責,毫不懈怠,因為我們牢記懲罰從來不是目的,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才是我們法院的工作職責所在。
創新中的嘗試
現在我嘗試用短視頻普法,把引狼入室的成語編寫成情景劇,有老同事調侃我不務正業,但是有網友回復說,原來法律離我這么近,我覺得一切都值了,法治精神不是復制,而是傳承在當下。
法槌聲中的薪火永續
從馬錫五的油燈到智能終端的微光,從手寫筆錄的墨痕到云端數據的流轉,變的是司法工具的迭代,不變的是三代法院人"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的赤誠。當老干警撫摸著青年干警的電子卷宗輕嘆"這招數比我們當年先進多了",當00后書記員用"絕絕子"解讀《民法典》時,五四精神早已在司法為民的土壤里完成跨世紀萌發——它既是老庭長雨夜追案時車燈劃破的黑暗,也是新時代青年用短視頻普法時點亮的人心燈火。這簇從歷史深處傳來的法治星火,終將在代際接力中,照亮更遼闊的正義長河。(金宏輝 張中文 楊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