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2025年5月6日《新華日報》1版
停車難、鄰里糾紛等操心事、煩心事如何化解?“前哨”網格邀請居民前往小區“一堂議事”共商榷,那里有專人專班閉環處理;空巢獨居老人一日三餐如何解決?“探頭”微網格指引老人走進“銀齡幸福餐廳”舒心吃,那里的飯菜既營養又衛生;失能半失能困難群體日間照料有困難,“尖兵”片區網格護送行動不便者走進“殘疾人之家”,那里有專業醫生提供專業護理;外賣員節假日要“跑單”,孩子無人照顧該咋辦?“突擊”流動網格將孩子們貼心送至“吾心悅她”服務驛站,那里的阿姨對孩子們特別親……
泰興市濟川街道的居民百姓近年來體會到的一件件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緣于當地政府構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黨建引領,物業微治理打造品牌效應
4月中旬的一個早晨,走進泰興威尼斯城泰公館小區,這里鳥語花香,充滿歡聲笑語,一些居民正在小區跑道上晨練。由網格員、樓棟長、物業工作人員組成的“小嫂子”團隊成員殷建美(化名),如往常一樣每天前來探望5號樓常年獨居的丁大媽,覺察這幾天老人面容疲倦,殷建美迅速通知團隊成員李新紅(化名),將丁大媽送至醫院,老人得到及時治療。她遠在深圳的女兒得知此事后,感動不已,特意打來電話向“小嫂子”團隊表達謝意。
在威尼斯城小區里,這樣的暖心事很多。獲評全省首批“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工作示范點”的智想大成蘇揚公司副總經理朱蒙介紹,今年4月泰興經歷了一次狂風天氣,汽車染塵嚴重,小區附近洗車店排起長龍,物業組織“小嫂子”團隊成員10多人,幫助業主免費清洗車輛,一天清洗100余輛汽車。“住在小區的老人,重陽節將獲得一碗長壽面,物業還提供免費理發等服務;家有婚慶喜事的業主,提前報備后,紅地毯一直鋪到樓道口;小區‘佳家幫’服務站,提供房屋租售、育兒師、月嫂、家居保養、家庭保潔、養老照料等精細化服務……”朱蒙說。
最讓威尼斯城業主們信賴的莫過于小區的“一堂議事”,小區治理黨支部書記、網格員黃騰飛介紹,小區充電樁不足、停車位緊張等“老大難”問題,一直困擾著業主,后經“一堂議事”商量,決定上報社區“大黨委”,社區“大黨委”聯系相關職能部門,推動難題迎刃而解。目前,小區新增45個車位、78組充電樁。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濟川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丁海東介紹,智想大成物業黨支部開辟了一條物業微治理新路徑,街道以此為樣板,打造品牌效應,覆蓋“超大密集”“商住結合”“拆遷安置”三類典型小區,跑出基層治理“加速度”,其“低收費”“高服務”的模式帶動了全域物業服務水平整體提升。
多元互動,共享空間產生良性循環
4月25日中午時分,泰興狀元坊“吾悅專屬網格服務站”內,外賣員孫敏將隨身攜帶的飯菜放進微波爐內,1分鐘后,她開始享用熱騰騰的午餐。不經意間,她發現服務站里又多了一塊牌子,是婦聯的“吾心悅她”服務驛站,在這之前,這間不足100平方米的網格站點里,已掛上“小哥驛站”“泰興市水務局‘雙報到雙服務’活動實踐點”“濟川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吾悅分中心”等多塊招牌。“這里的服務功能越來越多,不僅為我們騎手免費提供熱水、手機充電等服務,增設冰箱、雨具等生活設施,節假日還提供孩子托管服務,真的很方便。”孫敏說。
盤活陣地,打造“復合型社區共享空間”,從“單向管理”變“雙向服務”再到“多元互動”,這是濟川街道基層治理的又一特色。
走進濟川街道燕頭村三前組17號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及殘疾人之家,78歲的老人李某正與伙伴們打乒乓球。因子女在外地工作,長期獨居的老人產生孤獨感,日常生活如買菜、做飯、清潔等存在困難。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負責人主動聯系老人,后來老人搬來居住,志愿者定期陪聊,緩解其孤獨情緒,鼓勵其參加中心的“老年興趣班”。如今老人逐漸開朗,子女對他現在的生活也非常滿意。
37歲的李虎(化名)大學畢業后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剛被安置到濟川街道殘疾人之家時,不愿與人溝通。殘疾人之家通過輔助性就業讓其獲得收入,增強其尊嚴感,同時邀請監護人與其共同勞動,營造家庭氛圍,強化其歸屬感。如今李虎從“被動安置”轉變為“主動留下”,進而“幫助他人”。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主要提供日間照料、智慧養老等服務,殘疾人之家主要提供康復訓練、權益保障等服務,兩者有機融合,滿足了群眾多元化需求。
據悉,濟川街道打造的復合型社區共享空間點超過15個。除了“吾悅專屬網格服務站”“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及殘疾人之家”外,還有“濟心睦鄰點”“便民共享站”等,這些社區共享空間充分凝聚基層治理多元主體力量,逐步形成黨建“掌舵”、自治組織“擂鼓”、各類力量“劃船”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融合創新,“345”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濟川街道巧用“345”工作法,融合創新,解開基層治理“千層結”,不僅接地氣、聚人氣、達民意,還破解了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難題。
何為“345”工作法?強化組織引領,“三駕馬車”齊發力。通過建立小區治理黨支部,拉動“社區、業主、物業”三駕馬車,跑出基層治理“加速度”。強化隊伍引領,四方主體聚合力。挖掘社區、物業、網格、樓棟四方“紅色力量”,緊密協作、共同發力,凝聚小區治理強大合力。強化服務引領,“五心”品牌添動力。聚焦業主歸屬感、幸福感、安全感,構建安心、放心、舒心、暖心、開心“五心”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提高居民幸福指數。“自從‘345’工作法實施后,街道層面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比如河道清理問題,目前已清理14條,違建也拆了64處。5處背街小巷出新正在加緊施工,為市民營造舒適的出行環境,33個小區加裝充電樁,小區累計增加停車位120余個,有效地緩解停車難、通行堵等老大難問題。”濟川街道“345”工作法專班負責人錢振興表示。
自實施“345”工作法后,濟川街道各小區推出50多個老年人日間陪伴、親子樂園等特色服務項目,105支志愿服務隊常年活躍在各居民小區,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和行動有效提升業主的獲得感幸福感。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質效和溫度的‘神經末梢’。我們以‘群眾滿意、百姓有感’為出發點,扎實推進‘基層善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濟川街道黨工委書記洪飛說。
(新華日報記者 潘瑞凱 通訊員 朱潔)
主編:潘瑞凱
責任編輯:徐路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