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臨,昆明市官渡區關上街道雙橋村街巷燈火漸亮。這片占地0.96平方公里、有1.1萬常住人口的區域,流動攤位與特色小店眾多,日均人流峰值超6萬,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頻繁的人口流動和復雜的經營環境也帶來了治安、交通、衛生等基層治理難題。為此,雙橋村在黨建引領、政法護航、全員治理的協同下,探索創新城中村治理新模式。
如今,該村實現“由亂到治”的轉變,刑事、治安警情等指標連年降超11%,“兩搶”警情零接報,違法犯罪得到遏制,街巷整潔有序,既保留煙火氣與經濟活力,又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書寫著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篇章。
民警調試在村內主干道安裝的高清監控探頭
堅持黨建引領
“全盤統籌”治理機制迭代升級
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雙橋村黨組織以黨建為引領,夯實組織基礎。對班子搭配、書記能力、組織建設進行“全方位體檢”,統籌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共駐共建資源,將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
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模式,推行基層黨組織“兼職委員制”,聯動派出所、市場方等力量,實施“以房管人、以商管客”,實現轄區流動人口登記全覆蓋,準確率達98%。融合新時代“楓橋經驗”與“鄉約治理”,推動矛盾在網格化解,達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目標。
以“小規章”促“大治理”。制度經黨員大會、居民群眾代表會共商共議,成為居民認可的“行為標尺”。租房管理明確責任鏈,房東參與基層調解網格排查矛盾。安全治理建立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消防設施巡檢與出租屋隱患排查。
搭建民主協商平臺,動員公共單位、轄區商戶、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以民情懇談會、議事協商會為載體,遵循“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原則,圍繞區域發展、社會治安、群眾民生定期議事,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強化科技支撐
“全域創安”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在雙橋村,每棟小樓前、小吃店、超市和旅館,甚至是更深的巷子里,都安裝了攝像頭。摒棄傳統被動應對模式,以“天眼”代替人眼智慧管理城中村,將“預防警務、主動警務”理念融入治理全流程,以“預防+主動”、“靜態+動態”、“人力+技防”三維思路打開雙橋村綜合治理工作新局面,科技的加持提升了轄區群眾的安全感。
“預防警務”的落地,在于對風險的精準感知與提前干預。
派出所聯合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網格員、治安志愿者等走村入戶,依托網格走訪和信息收集,動態排查治安風險隱患,建立臺賬并分級化解。同時,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主動預警,不定時輪巡監控視頻,依據人流、物流、車流數據推送預警信息,讓“預防”不只是理念,更是貫穿日常的行動閉環。
“預防警務”強調對風險的精準感知與提前干預,“主動警務”則聚焦動態治安。
雙橋村構建“主干+分支+毛細血管”模式,強化科技賦能治理工作。“主干”層面統籌轄區資源,完善82路主干公建管控網絡,外圍4條干道、中心2條干道和8個出入口形成科技合圍。村內8個主要出入路口設置電子圍欄,打破“人管城”的固有治理模式;“分支”層面通過社區及村組自行籌資建設、物業經費出資建設、政府兜底出資建設等方式,建成人臉識別系統,實現人員異常流動預警和重點區域管控;“毛細血管”層面則通過“分行業依次動員、分片區全面發動、會議座談集中宣講、工作人員逐一上門、運營商全天候提供服務”的模式,多渠道動員,打造上千個自建共建監控探頭,將主動防控細化到街巷和時段。
多元主體參與
“全維共治”治理活力充分激發
雙橋村基層治理的“秘訣”在于激活群眾參與,村內雙橋夜市的蛻變就是雙橋村蝶變的一個縮影。
雙橋夜市從2016年開始入駐經營,當時臟亂差的環境勸退了不少消費者。近年來,村民小組和派出所聯合相關監管單位,發動居民力量不斷創新治理新模式,把攤位從街邊“游擊戰”升級為規范夜市,實行“三班倒”保潔制,雨污分流系統讓油污不再橫流,市場保安、護村隊、派出所警務隊等多支巡邏隊伍全程巡邏,商戶攤主則聚焦消費場景,以文明經營為要,優化服務減少消費糾紛,對負面情緒、異常行為對象,做好疏導、穩控與上報工作。
規范管理釋放出驚人活力:節假日單日客流突破8萬,帶動周邊1000余個就業崗位,雙橋夜市變成了安全繁榮的夜市代表。
打造“七支隊伍”,有效推動治安管理和群眾自治良性互動,探索形成警民融合共治的新做法。
民警隊伍作為“主力軍”,加強日常治安管理、預防犯罪、矛盾化解、信息采集等工作,以專業力量壓縮犯罪滋生土壤。巡特警隊伍化身“流動哨”,聚焦人員流動密集場所加大巡邏力度,提高街面見警率、管事率。行管隊伍構建“聯動網”,多部門攜手發揮職能優勢,推動矛盾聯調、工作聯動、平安聯創。護村隊伍當好“防護盾”,熟悉本地情況的他們,在村內日常巡邏、鄰里矛盾調解中發揮作用,守護家門口的平安。市場安保隊伍作為“助推器”,聚焦市場經營區,動態巡邏防控、重點時段管控、安全隱患排查,為片區平安建設添磚加瓦。應急隊伍化身“壓艙石”,快速響應各類突發事件,控制事態、緊急救援,筑牢平安最后一道防線。志愿者隊伍成為“雷達站”,以“一攤一紅袖標”機制,成為平安守望者、宣傳手、巡邏隊,讓治理觸角延伸至每一處角落。
雙橋村以黨建為引領,多元力量協同,在細處夯實、往實處延伸,激活治理“一池春水”,讓城中村煙火氣與平安和諧共生。這背后,是治理的“繡花功夫”對民生“柴米油鹽”的深情呼應。從雙橋村的“破繭之路”望去,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密碼清晰可見:以黨建為魂凝聚合力,以民生為根錨定方向,以精細為筆繪就圖景。
記者 起朝燕 通訊員 孫文俊/文 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福德派出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