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十年,中央決定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9 月 30 日,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里,一場七千多人的國宴拉開帷幕。出席這場宴會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宴會上賓客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觀看節目表演,場面熱鬧非凡。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宴會廳的天花板上卻 “藏著” 50 個人。那么,這 50 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們又為什么要藏在天花板上呢?這背后有著一段特殊的故事。
在延安時期,楊家嶺禮堂沒有電燈,毛主席卻樂觀地對在場的人說:“等到以后革命勝利了,一定要建造一個容納萬人的大會堂。” 不久后,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勝利了。但此時的中國由于長年戰亂,千瘡百孔,急需投入建設。可就在這個時候,朝鮮戰爭爆發了,中國派出百萬志愿軍前往朝鮮作戰,全國的重心都放在了這場戰爭上。
1958 年 8 月在北戴河,毛主席提出要在北京建造一批大型建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在這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人民大會堂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并且要求在國家十周年慶典前完成。此時距離十周年慶典只有一年多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北京市委組織大批專家進行方案設定。首先要確定人民大會堂的地點,因為革命博物館、國家大劇院等多個大型建筑也需在 1959 年國慶節前夕修建。經過多名專家與北京市委領導幾天的商討,最后決定將人民大會堂建在天安門廣場的西側。
地點確定后,便是設計方案。起初中央要求人民大會堂建筑面積為 7 萬平方米左右,能容納上萬人的大會堂即可。但后來中央又提出新要求,在原建筑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個能容納 5000 人的宴會廳以及人大常委的辦公地。這無疑給設計增加了難度,大家討論了一個多月也沒拿出好方案。周總理看到這種情況后,指示讓青年專家也加入討論。1958 年,各個部門負責的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出爐,并交給周總理審核。最后周總理決定采用北京市規劃局的設計方案,人民大會堂總面積為 17 萬平方米。雖然比中央規定的 7 萬平方米多出 10 萬平方米,但卻是最合理的。
設計方案確定了,可內部結構大部分還是空白。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指揮部決定讓工程師一邊設計一邊建設,并且親自到工地督工。人民大會堂最后只用了 10 個月建成。195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如期舉行。這一天,不僅有大閱兵游行活動,還在剛剛建成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國宴,參加人數約 5000 人。其中除了我國領導人和各界人士外,還有八十多個國家的貴賓出席,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也在其中。
就在一切準備就緒時,宴會廳頂棚的構架出現問題。在建造人民大會堂時,選擇的是木龍骨架,上面布滿了電線。如果人民大會堂的燈全部打開,可能會出現火災。雖然在建造時這些電線都經過測試,但這是第一次舉行宴會,難免會有意外。于是,決定讓 50 名工人留在頂棚各個區域,一旦出現火花,立即用防火棉撲滅。這是一個艱巨而偉大的任務,最后這 50 名工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這不禁讓人想起歷史上的一個案例。在古代,有一座重要的宮殿即將舉行盛大的慶典,然而在慶典前夕,宮殿的屋頂出現了一些問題。工匠們日夜趕工,想盡辦法解決問題,最終確保了慶典的順利進行。1959 年人民大會堂國宴上的這 50 名工人,就如同古代的工匠們一樣,為了國家的重大活動,默默奉獻,確保了活動的安全順利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