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最近,女兒學校舉行運動會。
她說她一個項目都沒有報名,還自豪地對我炫耀:“媽媽,我要做一個普通的觀眾。”
看她還在高興地和我分享,我卻一點都笑不出來。
說實在的,可能是因為自己從小接受的固有觀念,我聽到女兒要當觀眾的第一反應,是她怎么這么沒出息。
記得我當時還苦口婆心地“教育”她:“你可不能這么擺爛,要大膽一點,積極參加比賽。”
沒想到女兒來了句:“做觀眾沒什么不好啊,我會認真給每一個參加比賽的同學鼓掌。”
當時我愣了一下,突然意識到自己在下意識用評判的目光,去看待“做觀眾”這件事,但這在女兒眼中,不過是賽場上的一個角色罷了。
都說父母負面的評價,會影響孩子對客觀事實的觀察。
我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觀,是只有站在舞臺上大放光芒,才算得上優秀。
這種錯誤的思維認知形成了我的下意識反應,而現在,我又在用它來教育我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生活的細節。
如果不是這次足夠警覺,可能我會把這種代際傳承而來的錯誤教育觀,繼續“潤物細無聲”地復刻在女兒身上……
不帶負面評論的評價
才能正確回應孩子
想起前不久刷到的一個視頻。
主持人問:“父母一定要忍住,絕對不能說的話有哪些?”
作為嘉賓的心理專家黃仕明說道:
“關于‘身份層面’的一些負面語言。
比如,如果有孩子說,‘我是一個抑郁的人。’那我會說,‘你是說,你笑得比別人少一點嗎?’
如果我的孩子對我說,‘爸爸,我肯定會失敗的。’那我會說,‘噢,那你是說這一次你會失敗嗎?’
當孩子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有了負面的評價,比如認為自己是個抑郁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他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負面行為,比如絕望、放棄……”
負面的行為持續存在,就會形成負面的習慣,反而會再次反噬到孩子身上。
行為,是相對容易被改變的,只要不再被強化。
但在真實的養育中,很多父母總喜歡負面化孩子的某個行為,這就很容易讓孩子喪失信心,直到孩子真的變得很差勁。
知乎網友@林祿和上初三時,父母為了讓他跟上化學課程節奏,給他報了補習班。
可能是因為天生對理科不敏感,他明明學得很努力,但卷子一發下來,上面還是會有一些大紅叉。
不過好在他對自己的能力很了解,覺得考不到最好只是實力使然,好好保持就行,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但他父母卻不這么想,一周七次默寫,他們永遠只盯著他考得不好的那次成績質問。
在他父母眼中,化學是最簡單的課程,只要背誦加一點理解就行,所以他們認定兒子考不好就是沒認真學。
他也曾向父母解釋,自己無論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到特別好,這是事實。
但他父母卻被他徹底激怒,覺得他在逃避問題。
他父親甚至把他壓在書房墻上,一遍遍嘶吼著問他每天到底在學什么,他被父親罵沒資格做人,父親看向他的目光,兇狠到讓他覺得父親會殺了自己。
他在描述完這些事,最后說的一句話,語氣平靜,卻讓人心疼:
“那天以前,我還是個自負到狂妄的青春期男孩;
那天之后,直到現在,自卑和懦弱都已刻進我的骨髓。
我喪失了對化學的興趣,在17歲得了抑郁癥,休了學,迷茫地看著自己的生命衰敗……”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過:
“當父母成為一面扭曲真相的鏡子時,孩子就無法照見真實的自己。”
一個在自己不太擅長學科努力上進的孩子,就這么被生生逼成了本不該成為的樣子。
如果他的父母能正確看待兒子的不擅長,看見兒子的努力,給出更好的幫助和引導,或許,這個故事就是另一個結果了。
你看,越是先入為主的觀察,越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實需求。
當孩子的行為被定義上負面的標簽,孩子和父母就都失去了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只有父母不帶負面評論的“觀察”,才能真正看見和了解孩子,并正確給出回應。
不帶負面評論的評價
才能真正給孩子能量
到中年后,我漸漸迷上了養花。
在養花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同樣的種子,灑在一個大花盆里,背陰的地方,小苗的個頭竄得反而比向陽的地方快多了,但這些小苗的莖干徒長,很難長壯實。
當時覺得奇怪,便問了問網友,被大家的回復笑瘋:
“背陰處徒長的苗,拼了命地在找,陽光呢?陽光在哪?”
直到刷到另一位網友的評論,才覺心酸:
“這些沒有陽光、徒長的苗,就像那些在家里獲得不了‘溫暖’的孩子,早熟、發育快,卻內在力量空虛,很容易衰竭;
而那些在家里能獲得很多‘陽光’的孩子,不必爭先恐后地長高,而是能順應自己的自然生長速度,‘苗’也活得粗壯健康。”
無比認同!
其實,父母不對孩子說“身份層面”的負面語言:
1、淺層來看,是不給孩子的一些行為和表現貼上負面的標簽;
2、深層來看,是父母用更積極的態度和格局,去客觀看待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并提供幫助,讓孩子越變越好。
當父母不去“批判”和“評論”孩子的當下,孩子就能獲得更多來自“陽光的溫暖”,當他們內心力量充足,就能按照自己真實的樣子自由生長。
如果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過度使用“批判”和“評論”,就很容易陷入“自洽陷阱”(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判和要求孩子)。
這勢必會讓溝通陷入無效。
就好比很多父母經常會煩惱的:為什么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但他們就是不按照我說的做。
不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是孩子在抗拒執行“父母的標準和要求”。
復旦大學教授沈亦斐也曾說過:
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每一次原本是為了溝通而進行的溝通,最后不是變成了吵架,就是傷害?
根本原因是因為,溝通的前提是——“我們雙方能夠不做評判的,去尋求共識。”
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帶有負面評價的溝通,只是在宣泄情緒。
所以說,父母不帶負面評價的“溝通”,才能真正給孩子心理能量,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溫柔有力量的父母
是給孩子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偶然刷到過一段很有共鳴的話:
“我們這一代父母,好像都很會愛孩子。
孩子說喜歡的東西,不用央求太多,我們也會買給他們。
我們會照顧他們的情緒,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會盡可能給他們更多的陪伴和愛。
雖然我們只是最普通的家庭,最普通的父母,但還是在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童年時光。
我們希望他們有一個足夠好的童年,去抵抗這一生的風雨。
希望他們被好好愛著,這樣才能在未來的艱難中,一次次救贖自己。”
這種養育方式,其實是一種“補償式育兒”:因為自己沒有獲得過很多的愛,所以想給孩子很多的愛。
如果仔細看看那些總是用批判的目光審視孩子的父母,他們的背后,幾乎都有過一個同樣被審視、被批判的童年。
一個16歲的女孩,曾在網上傾訴自己的母親是個“瘋子”。
小時候無論她做什么,都會被母親挑刺。
在她的印象中,母親就像個負能量的毒氣彈,無差別“炸傷”她的每一個人生階段:
她開心,母親就罵她一天只知道擺出得瑟樣;
她難過,母親就說她給全家擺臉色;
她和男孩交朋友,母親就罵她是賤貨,不潔身自好;
她但凡敢反抗一句,母親就罵她是白眼狼,打爹罵娘。
她曾深深地恨著母親,直到70歲的姥爺出了車禍,母親陪床照顧時,她看到姥爺像媽媽罵她一樣,肆無忌憚地攻擊著母親,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這才意識到,母親只是復制粘貼了姥爺的教養方式。
她也才明白過來,母親是愛她的,但是母親的認知,讓她在養育中只會用習慣的養育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你看,明明愛孩子最深,但也傷孩子最深。
因為習慣了被錯誤的養育方式對待,所以習慣性地用錯誤的養育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雖然這種分析并不絕對,但卻是很多真實的現狀。
如果想要走出這種慣性思維,可以試試這三個建議:
1、管孩子,守好兩個標準
心理專家曾奇峰曾說過,父母在管孩子時,要守好兩條“金線”。
一個是當你感覺自己太累、太麻煩,情緒波動太大時,代表你因為管孩子耗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產生了怨氣。
這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己:“暫停!”
當被消耗太過,疲勞感和麻煩感會讓你很難保持客觀狀態,去面對孩子身上層出不窮的“問題”(此處“問題”非貶義)。
還有一個是當你不愿意喪失“權力”的時候,不要去管孩子。
因為一旦教養中父母的“權力”(此處的“權力”并不指規則,規則和底線是養育中的必須)站到了高位,就無法平等地看待孩子,也無法平等地和孩子溝通。
2、孩子是很難主動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愛
心理學中認為,當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是正向流動,比如從父母處收獲到的是贊美、鼓勵、認可……
那么,孩子就會形成安全型依戀。
而如果孩子從父母那里收獲的是指責、埋怨……
他們就容易陷入焦慮型或回避型依戀,然后會把大量的能量消耗在尋求父母或他人的關注,還有對自我的保護上,很難有精力去成長自我。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越是童年從父母那里收獲到正反饋多的孩子,長大后越獨立自信。
別怕給孩子的愛太多,當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了,心理需求滿足了,才能煥發出向好而行的生命力。
3、父母的第一任務,不是“情緒穩定”
聽過一個很扎心的觀點:
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情緒穩定?因為見的“世面”不夠。
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并不無道理。
因為見的世面不夠,所以總揪著孩子身上的一件件小事,覺得是天大的事;
因為見的世面不夠,所以總覺得孩子必須要聽自己的話,才能完成自己都沒有完成的期待……
這里的“見世面”,更確切來說,是父母的認知。
比如對孩子各個年齡段心理特點的認知;對現在孩子所面對的時代、環境、社交壓力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等等。
當“認知”不夠,情緒就無法穩定,一點小事就炸毛,一點小問題就隨意上升高度,一點擔憂就焦慮得不得了……
父母的情緒不穩定了,孩子的心就不安定了。
孩子的心不安定了,心理問題就隨之而來了。
所以說,父母提升自我認知,才是對孩子真正有遠見的養育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