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文化中,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種錯誤觀念,催生出許多“打壓式父母”和“貶低式父母”。
如果孩子犯錯了,那就是一頓“竹筍炒肉”。
如果孩子進步了,也不會夸獎孩子,而是通過否定和打壓來讓孩子不要驕傲自滿。
近幾年,隨著90后、00后長大成人,他們開始意識到“貶低”和“打壓”是非常不對的。
于是,便產生了一種矯枉過正的情況,那就是父母應該不斷地夸孩子。
其實,無論是不停地罵孩子,還是不停地夸孩子,都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曾提出“自我決定論”;
他們指出每個人都會有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那就是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當這種基本的心理需要被滿足時,個體對于某件事的內在動機就會大大增強。
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實不是打罵,也不是吹捧,而是這2句話。
“我尊重你的決定,但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去年回家時,我的小表妹找我聊天,她問我,
“姐,為什么明明我本來是打算周末早上先好好學習,然后下午打掃一會衛(wèi)生,但我媽一催我,我反而就不想學了呢”。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有這樣的心理,這是因為他們有自主感的需求,想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曾經看到一個詞叫做“被動廢”,指的是家長越催,孩子越廢。
當個體主動去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感受到的是自主感。
當完成這件事情之后,則會感受到一種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一旦他人通過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個體完成某項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就會失去自主感的快樂,而感受到被命令、被要求的壓力,從而產生抗拒心理。
因此,孩子最希望聽到的,莫過于家長說“我尊重你的決定”。
但是,家長也必須給孩子樹立起來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孩子做出決定時,家長可以充當一個決策者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
舉個例子,周末孩子自己計劃了學習任務。這時候,家長可以設定一個時間,比如周日下午。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間內沒有完成,那么,就算晚上熬夜也要把學習任務完成。
并且告訴孩子,熬夜是因為他在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這樣一來,就把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變成了孩子因為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而所要承擔的后果。
這種辦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擁有自主感,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依然愛你”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現在還在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
孩子得了一個獎狀,家長在一旁說“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孩子學習取得進步,家長潑了一盆冷水“又不是全班第一”。
家長的初心可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繼續(xù)努力,但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這種不自信,最終會發(fā)展為不配得感。
也就是說,在父母長期的貶低和打壓之下,孩子開始覺得我做不好任何事情,任何美好事物都與我無關。
這樣一個低配得感的孩子,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如果想要讓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讓孩子能夠獲得一番成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勝任感”。
在心理學中,勝任感指的是個體堅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一個任務。
就算遇到了暫時的挑戰(zhàn)和困難,也最終一定能獲得成功
勝任感基于個體的自信、技能和經驗,以及對自己完全的認可與肯定。
那么,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擁有勝任感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尤其當孩子確實取得了進步的時候,父母應當充分的給予孩子應有的肯定和鼓勵,而不是打壓。
當孩子擁有勝任感的時候,他才會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和創(chuàng)造力。
總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最渴望聽到的無非是父母的尊重和支持。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