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存在著一個由大量小行星匯聚而成的小行星帶,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就是谷神星,而位居第二的則是灶神星。
這顆小行星為何會以“灶神”為名呢?其實其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灶神并無關聯,而是由英文名轉換而來的。最先發現灶神星的人是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1807年3月29日奧伯斯觀察到了這顆小行星,并將其命名為“維斯塔”,而維斯塔是羅馬神話傳說中掌管家和壁爐的女神,傳到中國之后,我們便將其稱為“灶神星”。
灶神星并不是一顆規則的球形天體,它的平均直徑約為525公里,質量占據了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作為一顆小行星,灶神星的確是足夠大了,但它畢竟位于距地球3.5億公里以外的地方,所以從地球上觀測很難看到太多的細節,于是為了進一步了解灶神星,2007年9月27日,NASA發射了一個名為“黎明號”的深空探測器,前往小行星帶去一探究竟。其實,要對灶神星開展近距離探測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這顆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很快,約為每秒19.34公里。
為了能夠追上灶神星并成功泊入灶神星的軌道,黎明號上安裝了3個離子推進器和2個總長20米的太陽能電池板。
在升空4年之后,2011年9月,黎明號終于成功進入了灶神星軌道,開始以12.3小時一周的速度環繞灶神星運動,此時它與灶神星的距離約為680公里。在這個距離上,灶神星表面的細節已經清晰可見,可以看到這顆小行星上不僅存在著大量隕石撞擊的痕跡,甚至還有類似于水流沖刷的地表特征。細數之下發現,在撞擊形成的隕石坑中,直徑大于50公里的就有多達50個,而其中最大的一個位于灶神星的南半球,名為“雷亞希爾維亞盆地”。
前面提過了,灶神星的平均直徑約為525公里,而雷亞希爾維亞盆地的直徑就達到了505公里,也就是說這個盆地幾乎覆蓋了灶神星的整個南半球。
有趣的是,在灶神星的南半球不僅有著一個巨大的盆地,還有著一個高聳的山峰,這座山峰名為“雷亞西爾維亞中央峰”,這座山峰從山頂到山腳的落差為22.5公里。在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瑪峰,它的海拔高度還不到9公里,而在太陽系其它已知的星球上,也沒有一座山峰能夠達到如此高度,毫無疑問,雷亞西爾維亞中央峰就是目前已知的太陽系最高山峰。
為了獲得關于灶神星更詳細的信息,2011年12月8日,黎明號探測器再一次下降高度,來到了距灶神星表面僅210公里的位置,環繞一周的時間也隨之減少到了4.3小時。
這一回探測器又在灶神星的北半球發現了個有趣的景觀,這里有大量的隕石撞擊坑,其中有三個隕石坑連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雪人的圖案,所以科學家們就將其稱之為“雪人坑”。
大多數的小行星結構都是相對簡單的,而灶神星是個例外。
科學家通過探測器傳回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灶神星有著與類地行星相似的結構,最內部是一個由金屬鐵和鎳組成的核心,核心外部是由橄欖巖石構成的幔,而最外側才是巖制的外殼??茖W家推測這顆小行星的歷史可能十分古老,很可能是誕生于太陽系形成之初,這意味著這顆小行星有著極大的科研價值,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