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的青山秀水間,一曲黃梅清音正以破竹之勢穿透時空的藩籬。安徽省懷寧縣黃梅戲劇團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劉麗華團長這位兼具傳統風骨與現代視野的戲劇人的帶領下,劇團走出了一條傳統戲曲與現代文化交融的破圈之路。這場突圍不僅關乎一個地方劇團的存續,更折射出傳統文化在當代與語境下的涅槃重生。從鄉間戲臺到全國舞臺,從堅守傳統到擁抱創新,劉麗華與劇團的故事,既是一曲傳承與突破的贊歌,也是一部當代戲曲人的奮斗史詩。
傳承與創新的交響:劇團的重生密碼
懷寧縣是黃梅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的戲曲基因根植于百姓生活的土壤中。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戲曲如何與年輕觀眾對話、如何在文化市場中立足,成為劇團生存的必答題。2010年,劉麗華接任劇團團長時,劇團正面臨觀眾流失、資金短缺、創作乏力的多重困境。劇團演員隊伍呈現“兩頭沉”的尷尬局面——老演員仍堅守舞臺,而青年演員嚴重稀缺,中間力量幾乎斷層。更令人唏噓的是,劇團服裝間堆積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蟒袍戲服,一雙彩鞋誰主演的戲份多就誰穿。
劉麗華深知,黃梅戲的根在鄉土,但枝葉需向更廣闊的天地伸展。她帶領劇團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我,深入基層采風,挖掘本土故事,同時引入現代編劇手法和舞臺技術。從傳統劇目《女駙馬》《天仙配》的青春版改編,到原創作品《獨秀山下的女人》《皖河謠》《李離伏劍》、移植作品《挑山女人》的誕生,劇團的作品既保留了黃梅戲韻味,又融入了時代精神。例如:《挑山女人》以齊云山真實人物為原型,講述一位母親用扁擔挑出家庭希望的感人故事。劇中,劉麗華親自擔綱主演,將傳統黃梅戲的“悲情敘事”轉化為堅韌向上的力量,用戲曲的語言詮釋了當代女性的生命史詩。
《挑山女人》:從地方戲到文化現象
一出黃梅戲何以催生全民感動?安徽(安慶)“四季有戲”黃梅戲展演百千萬工程——五一演出季,懷寧縣黃梅戲劇團精心移植創作的大型黃梅戲《挑山女人》2025年5月3日在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上演,場內座無虛席。這部取材于真實生活的現代題材黃梅戲,主演劉麗華憑借精湛的演技,將這位當代“女挑夫”堅韌不屈的生命力演繹的入木三分。當王美英面對命運重壓含淚獨白時,觀眾席啜泣聲此起彼伏;而當她咬牙挑起生活重擔昂首前行時,雷鳴般的掌聲又瞬間響徹劇場。
演出現場不僅讓觀眾數度落淚、掌聲不斷,更在散場后形成“臺上臺下共拭淚”的震撼場面,多位觀眾表示:“劉麗華不是在演戲,她就是王美英!每個眼神都像在掏心掏肺?!?/p>
謝幕后仍有大批觀眾駐足劇場,“返場”呼聲高漲,“劉麗華再來一段!”盛情難卻之下,劉麗華重返舞臺,與全場觀眾一起合唱《女駙馬》經典選段“誰料皇榜中狀元”,形成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觀眾深度共鳴的文化現象。
1. 現實題材與傳統戲曲的破壁共生
傳統戲曲程式化表演與現實題材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審美裂隙。2017年劉麗華在安慶觀看滬劇《挑山女人》后深受啟發,如果自己也能演這樣一部戲該多好。2020年年底,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準備移植創作《挑山女人》,安徽的題材,全國有影響的優秀劇目,用黃梅戲來表現更具優勢。2021年經過多方努力,《挑山女人》在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進行首次彩排,用黃梅戲獨特的藝術風格來呈現,廣受好評。
2. 雙重身份的藝術突圍
主演劉麗華將黃梅戲的“甜潤”唱腔處理得沙啞而富有顆粒感,在“挑擔步”的傳統身段中融入現代舞的肢體語言,用顫抖的小腿肌肉和浸透汗水的衣衫構建出真實的勞動美學。這種“去程式化”的表演探索,讓戲曲的虛擬性與現實主義的真實性達成微妙平衡。
作為院團掌門人,劉麗華在藝術生產機制上的創新更顯戰略眼光。在黃梅戲《挑山女人》創排中,她采用“田野調查——劇本孵化——舞臺實驗”的三段式創作法,多次帶領劇團成員深入齊云山采風,收集素材,為傳統戲曲注入了現代生命力。這種“藝術家——管理者”雙重身份形成的張力,恰似劇中人肩挑的扁擔,一段承載者藝術理想,另一端維系著市場法則,在動態平衡中走出地方院團轉型的新路徑。
3. 文化場域中的漣漪效應
劇中對“挑山女人”這一角色的塑造,顛覆了傳統戲曲中女性常作為“被拯救者”或“道德符號”的刻板形象,展現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主體性,成為當代女性主義敘事的藝術載體。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挑山女人》現象證明:真正扎根人民、觀照時代的藝術作品,永遠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破圈之路:從鄉間戲臺到文化品牌
在劉麗華的掌舵下,懷寧縣黃梅戲劇團的“破圈”不僅是藝術表達的突破,更是一場全方位的文化突圍。1949年成立的懷寧縣黃梅戲劇團,血管里流淌著最純正的戲曲基因。劉麗華回憶:“每次下鄉演出,條件很差,行李要帶,還要帶床以及生活用品,簡直就是一次搬家?!?958年,省里表揚懷寧縣黃梅戲劇團,送了一副匾,上面有“一根扁擔挑遍全縣”幾個大字,正是這種與土地的血脈相連,讓劇團保留了黃梅戲最本真的韻味。
在數字時代的沖擊下,傳統戲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2020年開始,受疫情影響,劇團演出一度銳減?!?021年冬至唱完最后一場團拜會演出后,整個劇團便陷入了長時間的停擺?!眲Ⅺ惾A回憶。
“既然把年輕人招進來,就要讓他們有戲唱?!?022年初,劉麗華決定把戲臺子搬進直播間。說干就干!組織直播團隊,購買直播設備,構思直播內容。2022年1月,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正式入駐抖音,并開啟直播。劇團演員坦言:“對著鏡頭唱戲比登臺還緊張?!薄拔覀儾桓矣刑嗥诖?。當時想,第一次直播能有超過百人觀看就很好了。結果當天最高在線人數達到七八百人,大家都很興奮?!?/p>
在此后,每晚七點半,劇團的青年演員們會準時出現在抖音直播間。她們身穿戲服、帶著戲妝,在專業表演和愉悅互動中,把一段段或經典或冷門的黃梅戲唱段分享給觀眾。
時常開播不到一刻鐘,直播間就收獲十幾萬觀眾點贊。隨著直播時間延續,觀看人數持續飆升,最高時接近4萬人。源源不斷的好評更是占滿了整個屏幕,不少戲迷評價“太好聽了”“喚起了我童年回憶”“因為你們,我一個00后竟然愛上了黃梅戲”。
這場數字化實驗帶來驚人裂變:劇團抖音賬號收獲粉絲過百萬,直播間打賞收入反哺線下創作。令人驚喜的是,年輕觀眾占比從不足10%躍升至45%。劉麗華說:“直播間不是妥協,而是讓傳統藝術以輕盈姿態回歸生活現場?!?/p>
懷寧縣黃梅戲劇團緊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黃梅戲)之鄉”基因,以孔雀東南飛傳說發源地、石牌戲曲文化圈、獨秀山等本土IP為核心素材,創新推出“戲曲+短視頻”文旅融合傳播渠道。通過提煉《女駙馬》《天仙配》等經典唱段和黃梅戲傳統小戲——花腔小調的“戲曲高光時刻”,結合幕后紀實、非遺教學等輕量化內容,在抖音平臺打造#懷寧縣黃梅戲劇團#話題矩陣,為古老的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
在同時,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深耕基層文化服務,探索從鄉村走向城市。在持續做好“送戲進萬村”,將黃梅戲送到鄉村百姓家門口,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城市演出渠道。此外,劇團依舊堅持“戲曲進校園”及公益演出,從田間地頭到校園操場,從鄉間戲臺文化品牌,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傳播黃梅戲魅力。并打造周末劇場,采用“線上+線下”雙線聯動的模式,結合現代舞美與年輕化演繹,吸引新老觀眾。
在劇團成員的眼中,劉麗華是“團長”,更是“大家長”。2010年擔任懷寧縣黃梅戲劇團團長后,劉麗華每年幾次去安慶的黃梅戲學校招生,想方設法為青年演員創造條件,給年輕人安排住宿、發放餐食補貼和實習工資,誠意留下那些真正熱愛黃梅戲的好苗子。疫情期間,她開啟抖音直播項目,讓演員們通過線上演出獲得收入。這份對藝術與人的雙重關懷,讓劇團凝聚成一支既有藝術理想又有戰斗力的隊伍。
如今的懷寧縣黃梅戲劇團,已成為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型的標桿案例。但劉麗華始終清醒:“流量是路徑,不是終點。黃梅戲的魂,在人間煙火里,在代代相傳的鄉音里?!眲F走紅后,仍堅持“送戲進萬村”“送戲進校園”以及公益演出。傳統戲曲的突圍之路,不在對過去的復刻,而在對當下的回應;文化傳承的密碼,既需守住藝術的根,更要長出創新的枝。
正如《挑山女人》中那句撼動人心的詞:山道要平眾人踩,山花要美經霜開。劉麗華與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正以黃梅戲為扁擔,挑著傳統文化的重量,走向更遼闊的天地。(記錄者:梁寶進)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