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錢游 來源 | 電商最前線
最近胖東來攤上了兩件大事,而且越鬧越大。
一是名稱被抄襲,但抄襲者還不承認。
二是和網紅互撕,于東來揚言,如果不處理,或要主動關閉胖東來!
李逵胖東來
狀告李鬼“胖都來”
先來說說第一件,
就在五一期間,浙江嘉興一家新開的賣場“胖都來”,因名稱與著名零售品牌“胖東來”高度相似而引發關注。
圖源:微博
隨著事件持續發酵,“李逵遇上李鬼”的評論在網絡上傳播開來,公眾對兩者關系的猜測也越來越多。
面對猜測與質疑,“胖都來”方面解釋稱:“胖”寓意豐盈、富足,“都”取自集團董事長姓氏,否認刻意模仿。
經電商最前線查詢,這個 “胖都來”的老板的確姓“都”,其“浙江胖都來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2月20日成立。
圖源:企查查
而就五一開業當天,不少明星藝人也紛紛送上祝福視頻,以壯其聲勢。
圖源:微博
5月2日,胖東來方面發布聲明稱,已完成初步取證并通過法律途徑向“胖都來”發出了律師函。
事實上,不少人第一眼看到“胖都來”時,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胖東來”。
圖源:南方都市報
盡管公眾的直覺并不能構成法律上的認定依據,但這類混淆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敏感性和復雜性:企業名稱,不只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市場存在感的延伸。
需要厘清的是,目前雙方爭議的焦點尚未涉及商標侵權,而是集中在企業名稱及字號的相似性問題。
若“胖都來”此前注冊了相關商標,“胖東來”本有機會在異議期內提出反對。
但根據現有信息來看,“胖東來”是在“胖都來”高調開業之后,才知悉此事并采取行動的。
由此可見,爭議目前仍停留在企業字號層面,但一旦升級,商標權的紛爭或許也難以避免。
從法律角度而言,這樣的解釋是否成立,關鍵不在于主觀意圖,而在于是否會在公眾中造成混淆、誤認。
而且相關法規明確禁止新設企業使用與同行業中已有一定影響力的字號相同或近似的名稱,以防止借名營銷、誤導消費者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雖然企業名稱的申報可以自主,但核準權始終掌握在登記機關手中。一旦發現名稱不符合規定,應當拒絕登記,并說明理由。
從“胖都來”目前的注冊情況來看,當地監管機構在最初的審批過程中或許未能察覺其中的問題,但這并不代表后續無法糾正。
圖源:企查查
法規也賦予了“事后補救”的機制:一旦有單位或個人對已登記名稱提出異議,監管機關有義務進行復核,并依據法規及時調整。
這意味著,“胖東來”如果認為自身權益受損,可以正式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提出更正請求。
因此也有媒體分析稱,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胖都來”已因這一事件受到關注,其品牌形象也不可避免地被貼上“搭車”的標簽。
盡管企業方一再否認有意模仿,但公眾認知已然形成,對品牌發展的負面影響是現實存在的。
在電商最前線看來,現在的品牌注冊趨勢,已經不是二三十年前的狀態。消費者們只會記得阿迪達斯,而不是阿迪王,所以與其擦邊命名,不如像永輝那樣學習胖東來的品質。
圖源:新零售參考拍攝
與此同時,這起事件也折射出當前企業命名中普遍存在的邊界模糊問題。
在“蹭熱度”與“合理命名”之間劃出清晰界線,既需要法律制度的剛性規范,也需要企業自覺的品牌戰略意識。
對于想要走正道、做大做強的企業而言,與其在名字上冒險,不如在經營中積累口碑,用實打實的服務贏得市場。
“胖東來”與“胖都來”的較量,是一場法律與市場邏輯的雙重博弈,也是一堂關于品牌建設與命名倫理的現實課。
這個故事最終會有怎樣的結局,尚需法律給出答案。
但企業想要走得長遠,靠的終究不是“擦邊球”的噱頭,而是能不能在名字背后,站住腳、贏得人心。
于東來怒撕網紅博主
揚言主動關閉胖東來!
但更引起網友注意的是近日胖東來的老板——于東來和網紅柴懟懟的隔空互撕。
圖源:抖音@胖東來于東來
此前,這個柴懟懟誠如其名,無所不懟,誰有熱度就懟誰,怒批胖東來玉器暴利、懷疑胖東來的玉器質量問題,并由此指責胖東來偷稅漏稅。
圖源:圖源
胖東來表示,柴懟懟發布視頻宣稱“胖東來商超以低成本玉石獲取百倍暴利”“胖東來3萬元玉石品質劣于同業3千元產品”“胖東來商超的目的是引流,引流高端群體去買玉”等內容,涉嫌捏造事實詆毀公司商業信譽,因此向“柴懟懟”追責金額不低于500萬。
圖源:抖音@胖東來于東來
而于東來顯然十分生氣,在抖音上直呼:
如果不讓柴懟懟這種隨意污蔑傷害他人的行為受到應有的處罰,“我會主動關閉或永遠離開胖東來這個企業!”
而就在昨日 (5月3日) ,抖音黑板報發布公告, 充的完整材料,經審核,被投訴人“柴懟懟”近期視頻中有29條視頻涉嫌侵權(包括在無充分事實舉證情況下,發布關于“胖東來的核心盈利點,在玉上…幾百塊的東西賣幾千幾萬",“組織水軍吹捧、造神”等信息)均予以下架,根據《抖音社區自律公約限制賬號投稿權限一個月。平臺將持續關注相關賬號,如其在處置期后進一步發布涉嫌侵權內容,將升級處置。
圖源:微博
電商最前線認為,“柴懟懟”不是第一個給胖東來潑臟水的,也不是最后一個。
宋清輝之流就是一個代表。
圖源:抖音
說反話,有流量,已經成為互聯網流量的隱藏密碼。
就好比說,他那句“幾十塊的玉石賣幾千”的說法就引發不少爭議,有爭議就有流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反唇相譏。
可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胖東來到底賺了多少錢,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這類網絡監督或說蹭流量的邊界與底線。
對于玉器,由于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商家則擁有議價權和話語權,若沒有透明機制,的確容易滋生亂象。
然而,提出質疑需要基本的事實支持,不能空口白牙,僅憑“看起來像”或“我覺得貴”就大肆抨擊。
這種方式,說白了,不是監督,是蹭流。
就有網友表示:于老板沒必要和這種人互懟,越搭理他,反而他跳得越高。
圖源:微博
“幾十塊的進價賣幾千”聽上去聳人聽聞,但拿來衡量整個行業,卻是外行的邏輯。
玉石這行當,從來講究一個“識貨”。
要知道,料子有價,雕工更貴。原石不過幾十元,雕刻之后價值翻倍、翻十倍都有可能。買的是一塊石頭,還是一件藝術品,消費者心中自然有桿秤。
更諷刺的是,那些質問胖東來的聲音中,竟也傳出了柴懟懟本人所售玉器與石佛寺產品高度相似的畫面。
就有網友指出,柴懟懟所售手鏈原料、外觀與批發市場中的30元產品如出一轍,而售價卻高達千元以上。
這不禁令人質疑:所謂“揭露”,到底是替消費者發聲,還是為了借熱度拉踩競爭者、抬高自己?
圖源:抖音
在電商最前線看來,柴懟懟能否提出實錘?有沒有進貨記錄、成本清單?他是否也愿意接受同樣標準的審視?如果做不到,那他的言論,不過是用“正義”包裝的自我營銷罷了。
至于胖東來,是否存在定價不合理,是否借品牌光環牟取超額利潤,當然可以接受監督。
但監督應當依法、理性,而不是通過“打成標簽”式的輿論戰來左右大眾認知。
更何況,已有玉器行業從業者前往胖東來實地考察,反饋稱其貨真價實、定價合理,這至少說明問題并不像視頻里說得那樣“驚天動地”。
最后,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誰都可以質疑,但質疑不等于誹謗。
誰都可以監督,但監督不該成為蹭流炒作的工具。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