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有好文看哦!
在日本,有這樣一個中國人。他自從遠走他鄉,至死也未能再回到故鄉。
他在異域去世,卻深受日本人尊敬,日本人一直為他守墓至今。
雖然他的人生因為不能落葉歸根而遺憾,但他的人生也是幸運的,他的后代在中國延綿至今。
雖然祖先無法回來,后代可以前往日本親自拜謁。
圖|德川光圀
2011年,這位中國人的后代,遠赴重洋,來到日本祭奠他。
他們抵達日本后,受到隆重歡迎,日本媒體更是紛紛報道。第15代德川家更是親自陪同,跟隨他們一起祭拜。
此人到底對日本做了什么?能讓第15代德川家如此興師動眾。即便過了悠悠數載,他的影響力依舊還在。
這位中國人就是曾流寓外國,產生頗大影響的朱之瑜。
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宣揚佛教。明末時,朱之瑜僑居日本多年,傳播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
圖|朱之瑜
讀過中學課文《藤野先生》,一定會記得魯迅的兩番描寫,一是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二是明的移民朱舜水客死在那里的故事。
朱之瑜是浙江余姚人,號舜水,寄籍南直的松江。
他幼年喪父,家道貧寒。年少刻苦學習,有志于過問世事。
崇禎十一年,朱之瑜以文武全才第一名為“恩貢生”。
當時明王朝社會政治黑暗,他不愿外出做官。8年間朝廷曾12次征用他,朱之瑜都力辭不就。
弘光元年,南明福王授他為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因他屢次不就,朝廷下令擒拿治辦,他匆忙之中,與家人不辭而別。
當他的摯友、恩師王翊、朱永佑、張肯堂等人在抗清戰爭中先后捐軀,清大舉南下,明亡幾成定局時,他出于對清軍大規模屠殺政策的義憤,毅然應魯王朱以海之召,協助鄭成功等進行反清復明的北伐戰爭。
圖|朱之瑜
永歷十三年,北伐軍先后克瓜洲、鎮江等20余縣,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于是,年近60歲的朱之瑜遂決定東渡日本。
他到了日本后,先是靠著朋友的資助生活。因為他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淵博的學術知識,很快在日本贏得了名望。
1664年,日本國宰相、水戶侯德川光圀派儒臣小宅生順到長崎聘請朱之瑜為國師。
第二年6月,長崎鎮巡島田守政親自護送朱之瑜,抵達江戶,開始公開講學的生涯。
后來,德川光圀執政水戶藩,又迎朱之瑜去了水戶講學。
圖|水戶
除了公開講學之外,朱之瑜還收了很多入門弟子,德川光圀也對他親執弟子禮,非常崇敬。
朱之瑜雖然老而疾,卻手不釋卷,講評孜孜,誨人不倦。
公元1682年,朱之瑜在江戶病逝,終年83歲,德川光圀率弟子和屬僚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朱之瑜沒有像清初其他思想家那樣認真著書立說,他在國內的著作也大多散佚。
客死日本后,日本學者收集和整理了他的書札、信函、講學記錄,先后有源伯剛輯《舜水先生文集》、稻葉巖輯《朱舜水全集》等。
圖|朱之瑜
當年朱之瑜為什么會東渡日本?
重要原因之一是 清廷實行“剃發易服”政策,要求治下漢人改與滿人相同的發式和衣式,“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激起社會反抗。
朱之瑜之所以一定要離開,除了朝代變革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他對明清一直延續的科舉制度,尤其對官方推崇的理學持否定態度。
理學是唐代儒學結合魏晉玄學、隋唐佛學而形成的一套嶄新的儒學體系,形式上以注釋儒學經典為主,但其探討的主題卻已從單純的治國理政,延伸到天理、氣、人欲等哲學思辨問題上。
圖|朱熹
衍生出朱子理學、陽明心學、氣學等觀點彼此對立的學派。
明朝皇帝以南宋鴻儒朱熹為家祖,其創立的朱子理學成為官定學問,更是科舉考試的參考書目以及各類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到了明末清初,圍繞理學的討論已經嚴重脫離現實,理學各學派不再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標,而是互相攻擊,形成空談的風氣。
朱之瑜去了日本,脫離原有的人際關系網后,更能解放手腳,通過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反思明亡的原因,提出與理學不盡相同的儒學發展新方向。
他主張經世致用之學,希望學問能夠回歸于實實在在的事物。
圖|朱之瑜
他分別從哲學層面、政治層面、經濟層面和教育層面展開討論。
朱之瑜主張具有啟蒙思想,即不把政治、經濟、教育等國家職能與某種形而上的理念掛鉤,而是要求這些職能考慮到實際情況、起到實際作用,以是否利民作為唯一評價標準。
朱之瑜的思想在日本得以發展。不過,最初他的機會也很少。
當時,要讓日本人接受朱之瑜的思想,首先要解決他的身份問題。
朱之瑜雖然在日本有崇拜者,但這些人在日本人言輕微,不足以讓他的思想發揚光大。
其次,他在明朝沒有做高官的經歷,學問也不如同時期的鴻儒顧炎武、王夫之等人。
好在他遇見了德川光圀。
圖|德川光圀
德川光圀是水戶藩的家主,當時他非常迫切想要改變現狀。
首先,他要提升水戶藩的政治地位。其次,他想建功立業。
第一個目標短期內無法實現,若想提升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籠絡水戶藩家臣。可惜,當時家臣們連吃飯都是問題,怎么才能讓他們全力支持德川光圀的主張呢?
德川光圀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著手讓人仿照中國的《史記》編修一部日本的紀傳體通史《大日本史》。
如果這件事做成了,就是大功一件。
圖|《大日本史》
所以,德川光圀急需找一位精神領袖。直到朱之瑜東渡日本后,德川光圀便萌生了讓他到水戶藩指導修史的事。
之后,朱之瑜接受了德川光圀的邀請。
最初,修史的人只有4個人,后來擴充到20人,極大地推動了進度。
朱之瑜在古典建筑設計方面造詣很深。
為了響應德川光圀修建學校的請求,朱之瑜特地在1671年繪制《學宮圖說》,之后和工匠一同制作比例為1:30的建筑模型。
也因為他的到來,給日本帶來了一股中國風,許多日式庭園都以中國山川命名,成為一時風雅。
這也是朱之瑜東渡日本,給當地帶來的另一大遺產:小中華情結。
圖|中國風日式庭院
因為德川光圀和朱之瑜之間的故事,小中華思想影響了后來日本的明治維新。
進入19世紀初,日本各地頻繁出現西洋船只,這讓日本知識界開始思考如何凝聚國民。
1825年,水戶藩著名的儒學會澤安向當時的藩主德川齊昭獻上一部重要著作《新論》。
雖然全文由漢字寫就,但《新論》不再以中國儒學為基礎,而是融入一些神道思想,認為日本本身就是皇祖神締造的神州,忠孝仁義、倫理綱常不再是東亞大陸的舶來品,而是皇祖神建立神州日本的遺留品。
圖|日本
換言之,在會澤安的理論中,日本本身就是中華的始源,而非延續中國道統的小中華。
《新論》雖然只有2000多字,但因為幕府的限制未能正式出版,但會澤安的門人手抄散發,影響頗廣。
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加封水戶德川家為侯爵,將其地位與尾張、紀州兩家拉平。
在《大日本史》正式編撰完畢后,1929年水戶德川家又升一格,成為公爵,地位和德川將軍家對等。
借助水戶德川家地位的提升,德川光圀與朱之瑜的故事進一步為人熟知,甚至引起了因維新變法失敗而逃亡日本的梁啟超的注意。
圖|梁啟超
于是,朱之瑜的事跡和生平終于被傳回了中國。
民國時期,編修的《清史稿》中,朱之瑜赫然在列,成為和顧炎武、黃宗羲并列的鴻儒。
朱之瑜去世后,被安葬在日本德川家的墓所。
之后的數百年里,他一直受到德川家族乃至全日本人的尊敬。
2011年,朱之瑜在日本的后人,受到水戶德川家第十五代家主德川齊正的邀請,來到日本。
朱之瑜的后人朱育成一行四人,從余姚趕到日本茨城縣,拜謁朱之瑜的公墓。
圖|朱育成
德川家將拜謁時間定在日本文化節這天,這也是日本全國性的假期。
朱育成在日本拜謁期間,德川家族的人全程陪同。
活動結束后,德川齊正還安排了晚宴,特意招待朱育成等人。朱育成等人也準備了一幅書畫作品,送給德川家的后人。
朱之瑜生前,曾多次表達過想將墓遷回故鄉。他也親自設計了自己的棺槨,材料非常耐用,為的就是經得起長途跋涉。
遺憾的是,因為一些原因,朱之瑜一直未能“落葉歸根”。
不過,從他去世至今,一直有日本人為朱之瑜守墓。對于他來說,也算是一件遺憾中的幸事了。
圖|朱之瑜
朱育成來日本之前,特意帶來了家鄉龍泉山的土,還有姚江的水。
之后,他又取了朱之瑜公墓的一些土,帶回了余姚,也算是用這種特殊方式,讓祖先落葉歸根了。
作為明末遺民,朱之瑜東渡日本,臨終前囑托墓碑必須刻上“故明人朱之瑜墓”,并以明朝衣冠下葬,彰顯其“不降清”的遺民氣節。
德川家族在水戶藩的瑞龍山厚葬朱之瑜,并建明式陵墓,既是對其學問的尊崇,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仰慕。
民國時期,梁啟超曾試圖遷墓回國未果,日軍侵華時因敬重其名望未毀其祠堂,足見其地位特殊。
朱之瑜在日本傳播儒學,推動水戶學派發展,他的思想也深刻影響江戶至明治時期的日本社會。
德川家族一直為其守護墓地,雖然他未能實現故土情結,但他為后代留下的精神財富,已經遠遠超越地理歸屬,成為中日兩國共同精神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