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市姑蘇區教體文旅委下屬蘇州市滄浪教育集團五校,以“匠心傳文脈 勞動育新苗”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節氣實踐活動。滄浪學子們制作春日美食、放紙鳶、編風鈴、繪春色,探索春分的自然奧秘,繼承江南文化的精髓。
“春筍要挑選黃褐色帶泥土的,薺菜要選鋸齒葉緊密的,馬蘭頭則要掐取紅莖嫩梢的。”楊枝小學的許老師正在指導孩子們制作春日佳肴:腌篤鮮、馬蘭頭拌香干和薺菜春卷。視頻中每個步驟都講解得非常詳盡,周末孩子們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春筍切成滾刀塊,馬蘭頭、薺菜焯水后擠干剁碎,這些小技巧被孩子們完美復制。一道道春日美食被帶到班級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評鑒。
草橋實驗小學組織高年級學生親手繪制紙鳶,讓童年的夢想隨風飛翔。學生們從劈竹制骨到糊紙繪畫,全程獨立完成。春風拂面,學生們手持自己繪制的紙鳶,在操場上奔跑、歡笑。五彩繽紛的紙鳶在藍天白云間自由翱翔,宛如孩子們心中五彩的夢想。在制作紙鳶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深刻體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數學教師將數學知識融入風箏制作中,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風箏的飛行原理,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在滄浪實驗小學和昇平實驗小學的竹枝上,叮咚作響的竹風鈴編織出一曲曲春日旋律。在老師的指導下,滄浪學子們化身為春分時節的小匠人,手指翻飛間將青色的竹條編織成六棱形的鈴身。孩子們遵循“三篾壓挑”的古法編織,精確調整竹片的弧度以確保鈴鐺的和諧共鳴,再用雙錢結、祥云結等傳統繩藝串聯成鈴陣,讓傳統文化的符號隨著春風奏響季節的樂章。
在帶城實驗小學的“節氣尋芳”活動中,孩子們手持自制的鏤空取景器探索春光。這些刻有傳統窗欞紋樣的卡紙,經過數學課上黃金分割構圖設計,當它們覆在盛開的山茶花上時,紫藤花架變成了天然畫框,垂絲海棠在冰裂紋鏤空里綻放成宋畫小品。孩子們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同時完成了對自然美學和園林造景智慧的雙重解讀。
從編織竹篾的巧手到丈量春光的童心,滄浪學子在節氣與勞動交織的課堂上,正生長出獨特的文化根系。當紙鳶攜著童謠飛越白墻黛瓦,當風鈴伴著落花輕唱物候更迭,這場春分時節的傳統文化浸潤,已然在孩子們心田播下匠心的種子。這種可觸摸、可創造的教育,讓古老智慧在現代校園里煥發出蓬勃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