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新職傷”增量擴面,為“小哥”群體多設一道保障
吳學安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同時主張賠付“新職傷”險與商業意外險嗎?據5月1日光明網報道,日前,北京金融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據法官介紹,新職傷險與意外傷害保險雖性質不同但亦不沖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發生相關職業傷害,既有權申請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又同時有權主張意外傷害保險賠付。
與工傷保險不同,“新職傷”不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也不以工資總額為繳費基數,而是由平臺企業采取按單計費方式,按月訂單量申報繳費。以外賣行業為例,“新職傷”可以覆蓋到每一個人、每一個訂單。即使騎手只送了一單,在工作期間受傷依然可以申請職業傷害保障待遇。
自2022年7月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穩步推進。目前,7個試點省市累計參保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已超過1000萬人。這一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傷維權難的困境。特別是對重大傷亡事故,有效發揮了兜底作用,保障了“小哥”們的權益。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特別是對重大傷亡的保障,凸顯社會保障制度的兜底性。由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傷賠付案往往涉及第三者責任,因此,應探索“新職傷”增加和完善第三者責任保障,確保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工作中造成他人受傷后,有能力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同時,應鼓勵平臺企業購買補充商業保險,與職業傷害保障形成互補,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新型職業傷害保障尚在試點發展階段,或許還有諸多不足和痛點,未來要合力進行疏解。按照目前的“新職傷”制度,職業傷害保障費無須個人負擔,由平臺企業根據按單計費、按月繳費的原則,實現每單必保、每人必保。但眼下僅將四大行業七家平臺企業納入試點,制度覆蓋面相對有限,有必要根據試點經驗,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中拓展實施范圍,以解決制度保障“不完全”等問題。讓新職業群體不幸遇到傷害后能夠“傷得起”,不僅及時得到治療,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也能正常持續下去,這也是社會保障事業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新職傷”試點已取得有目共睹的積極成效,未來穩妥有序擴大試點范圍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就如同求解一道多元方程式。而“新職傷”無疑是對這一群體如何參加社會保險進行的一次破題。要以此為起點,下大力氣解決好“新職傷”認知較為不足、理賠時效較慢、保障范圍較為有限等問題。從試點進展情況來看,推進職業傷害保障,有利于分散平臺企業經營風險,只有不斷深入下去,才能真正向廣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