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啊,課本里提得多得很,什么偏安江南、文化繁榮、半壁江山,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可同一個時代,還有個更猛的西遼,騎著馬、揮著劍,把中亞打得服服帖帖,連塞爾柱帝國都敗下陣來!
結果呢?歷史課本一句話都不給留。你說氣人不?今天咱們就掀開這段被遺忘的篇章,聊聊為什么有人被吹上天,有人卻被埋進了黃沙!
南宋偏安,是歷史的無奈劇本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踏雪南下,鐵蹄踏破汴京。金帥完顏宗望直逼皇城,宋欽宗手足無措,只能割地賠款。三塊重地——太原、中山、河間——拱手送人。
金人得寸進尺,要求押送親王為質?;艁y中,趙構自薦,人質之路,注定不歸。
押往金營途中,同伴少宰張邦昌哭天喊地,趙構冷眼旁觀,面無懼色。二月間,姚平仲偷襲金營,張邦昌匍匐求饒,趙構鎮定如山。射箭場上,趙構三箭皆中靶心,完顏宗望嘖嘖稱奇,懷疑此子出身民間,不像宮廷貴胄。
臨危不懼的趙構,在1127年重返中原,登基稱帝,是為宋高宗。可惜,登基之后,性格大變。靖康恥未雪,金軍壓境,趙構數次南逃,從汴京到揚州,從揚州到越州,最后駐蹕臨安,劃定江南偏安的疆域。
建炎四年,1130年,金軍跨越長江,燒殺擄掠,搜捕趙構。高宗倉皇出海,避走溫州、臺州,國都數易,百官流離。建炎四年至紹興十二年,1142年,南宋政權搖搖欲墜,日本學者寺地遵稱這段時期為“搖籃期”。其實,更像風中殘燭。
紹興和議簽訂,割地歲幣,偏安成為既定事實。岳飛抗金失敗,趙構親手簽署十二道金牌召回,文官治國,武將受抑,軍事屈辱深深烙印在南宋基因里。從此,長江天塹,成為最后屏障。
臨安城里,琴瑟悠揚,市井繁華,文人墨客風花雪月。背后,是金國鐵騎北望南窺的沉重壓力。偏安,不是選擇,是唯一出路;偏安,也塑造了后世對南宋“風雅文明”的記憶。
可問題是,這樣的南宋,牢牢占據了歷史課本的顯要位置。而同期另一個同樣承載漢家血脈的政權——西遼,連角落都沒給分一個。
一邊是江南水鄉的槳聲燈影,一邊是西域荒漠上的刀光馬影。誰又能說,哪一邊的故事更該被忘記?
200鐵騎橫掃中亞,西遼立國記
1124年,遼國風雨飄搖。契丹貴胄耶律大石,率鐵騎二百,揮別中原故土,奔赴西北荒漠。無援無糧,只帶著一腔孤勇,在漠北扎根。
十年輾轉,翻越阿爾泰山,穿越準噶爾盆地,走過天山北麓,踏入塔里木盆地邊緣。每一腳,都踩在生死線上。
1132年,大石抵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在此稱帝,年號天祐,史書稱其政權為“西遼”。契丹漢號依舊,儀制不改,年號綿延,昭示著對中原文化的忠誠。
隨后的歲月,是馬蹄踏出的奇跡。高昌回鶻歸順,東喀喇汗王朝俯首,西部喀喇汗王朝成為附庸。1141年,卡特萬戰役爆發。大石親率軍隊,撒馬爾罕以東,十萬聯軍被擊潰,塞爾柱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西遼疆域擴展至中亞腹地,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大部,皆納入版圖。廟號德宗的耶律大石,將契丹的驕傲灑遍中亞荒野。
政制方面,西遼繼承遼朝“三省六部”,沿用契丹漢雙語,推行科舉制度,鼓勵農業、畜牧業,恢復手工業。大石總結遼朝興衰教訓,制定屬國自治、輕徭薄賦政策,一度使中亞百姓安居樂業。
宗教上,佛教、景教并存,文化交流頻繁。漢式銅鏡、瓷器、漢文契約文書,沿著絲綢之路擴散到撒馬爾罕、布哈拉。
大石之死,1143年,終結了西遼的英雄時代?;ㄘ葑幽萘ι仙?,屬國離心。1209年,蒙古西征,西遼終為成吉思汗所滅。
十幾年間,從兩百鐵騎到中亞霸主,西遼用事實告訴世人:漢家血脈,不止存于江南水鄉。可是,百年之后,這段輝煌,在史書上只剩幾行寥寥的字。
歷史記憶的失落,是地理,也是正統認知
南宋偏安江南,地處經濟腹地,文化重鎮。杭州、臨安、揚州、蘇州,詩文流轉,文人輩出。文官集團主導政局,科舉制繁榮,儒學復興,趙構治下,重新定義了“華夏文明”的形象。
西遼位于中亞內陸,政權中心設于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遠離黃河流域,遠離傳統的“華夏心臟”。在中原士人眼中,這已然是“天外之國”,不是文化正統延續地。
更重要的,是正統認知的排斥。宋史編撰者以趙宋為正朔,對耶律大石雖有敬意,卻無正式載錄。西遼雖繼承中原制度,弘揚漢文化,但其屬國體制、本地化傾向,使其在后人眼中逐漸異化,歸入“蠻夷之地”的模糊印象中。
西遼內部,隨著時間推移,契丹統治者本地化趨勢加劇。屬國內部矛盾叢生,花剌子模崛起挑戰宗主地位。屬國漸漸擺脫西遼影響,原本以契丹-中原文化為主導的格局,逐漸讓位于伊斯蘭文化。
金國在中原的存在,進一步壓制了關于遼朝及其遺民的歷史記憶。南宋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有意無意地抹去一切“北方繼承者”的正面描寫,把自己塑造成唯一的中華正統守護者。
西遼的消逝,不是戰敗,不是文明衰退,而是地理邊緣、正統排斥和文化斷裂交織下的必然結果。
歷史記憶,不是公正的記錄者。它像一張篩網,只留下那些“順應敘事邏輯”的英雄和悲劇,把其他一切湮沒在黃沙風中。
南宋的煙雨臨安、西遼的鐵騎荒漠,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的延續。只是,有的人走進了課堂,有的人,只活在遠方的史書腳注里。
參考資料:
張先革 李朝虹 潘志平:西遼對中華文化在西域傳播的作用.新疆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
耶律大石人物評價.讀歷史網.2025-04-26.
耶律大石.百度百科.
西遼時期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新疆大學歷史學研究2024年第12卷第3期.
《臨安之變》:南宋何以選擇偏安?中國何以轉向內在?.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01-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