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遭遇共享單車“潮汐式淤積”,如何破解?
在黃浦區的小南門地鐵站,這一治理頑疾已經困擾多年。今年,在區城管執法局、小東門街道等多方合力下,歷經“被動整治—精準破題—長效攻堅”三階段探索,這一“硬骨頭”終于化解,并在長效治理上逐步構建起了共治共享治理的格局。
整治困局:多方聯動缺抓手,治標難治本
小南門地鐵站作為該街道轄區唯一的地鐵站,距離濱江沿線企業距離約為1公里,企業職工每日大量的通勤需求、有限的城區公共空間負載、共享單車企業間的無序競爭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地鐵站周邊——各商務樓宇周邊的單車潮汐式無序停放、超量淤積現象,破壞街面秩序,形成安全隱患。
“以前早晚高峰時,小南門地鐵站出入口都被共享單車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走都走不進去?!泵刻焐舷掳喽家獜男∧祥T地鐵站3號口進出站去乘9號線的孫女士,對舉步維艱的“車?!眹?,滿腹怨言。
了解到市民的不便后,街道也不斷強化日常巡查,及時增派支援力量對共享單車淤積路段的車輛進行排列整理,聯動交警部門對地鐵站周邊殘疾車違規運營開展常態化集中整治。
但是,與共享單車公司之間的溝通屏障、整治抓手的缺失造成數據不透明,形成“信息壁壘”,清運響應滯后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共享單車“邊清邊投”、缺乏源頭管控約束,“整治回潮”、單車淤積問題始終未能根治。
精準施策: 黨建統籌強機制,疏堵見實效
為扭轉一直較被動的整治困局,在區城管執法局的指導下,小東門街道主動建立“三向穿透”的治理體系,實現破壁清障、靶向施治。
一方面,通過力量穿透聚合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召集居民區、微聯會、城運工作站、地鐵小南門站、上海移動以及律師代表以“微論壇”的形式開展“三跨”問題協商討論,整合街區資源形成多元力量共同破解跨界難題,實現基層治理效能與居民滿意度“雙提升”。
另一方面,通過數據穿透找癥結。對單車潮汐式亂象重點路段、點位開展排摸,明確治理重點,梳理癥結規律。對高峰時段全域共享單車數量進行統計,明確整體數量,計算空間承載量,量化各項治理底線。鎖定重點路段,核定承載容量,摸清單車底數,通過系統性數據采集與分析,實現治理對象清晰化、問題癥結可視化。
此外,還通過機制穿透破壁壘。在區城管執法局的專業指導與幫助下,與共享單車公司建立快速清運機制,由街道城運中心巡查吹哨,共享單車公司落實處置,做到巡查發現快響應、企業處置快到位、整改反饋快閉環。根據機制運行情況統計企業清運閉環處置率,在與區城管局的協同合作中不斷完善快速清運機制的運行效率,落實共享單車公司主體責任。
空間重構:紅線管控強約束,源頭防回潮
在區城管執法局決策、區司法局指導下,聚焦“疏堵結合、源頭管控”,啟動禁停區設立攻堅行動。劃設禁停區,4月27日起,將中華路(沙場街-董家渡路)、王家碼頭路(王家嘴角街-中華路)、沙場街以及紫霞路南側設為電子圍欄禁停區,同步推進3米以下上街沿白線區域清除,釋放通行空間,還路于民。擴容承載區,在董家渡路(中華路-外倉橋街)設立集中取車、停車區域,通過集約式管理推動企業責任落實與市民規范停放形成良性互動。
同時,街道也積極向商務樓宇發放《文明通勤倡議書》,明確標注禁停區范圍及實施時間,倡導企業職工提前做好早晚通行規劃,文明停放車輛;協調小南門地鐵站在3個出站口設置禁停公告展架,在2個出站閘機口張貼提示墻貼,站內廣播循環播放語音提示;組織綜合執法隊、綜合網格工作站、居民區以及街區志愿者組成早晚高峰值守小組,在禁停區實施后駐守地鐵口、路口、沿線,開展秩序維護、宣傳引導;協調共享單車公司提前調配清運力量,保障董家渡路早高峰車輛充足、晚高峰清運及時,滿足動態調度要求,保證“禁停區管得住、承載區供得上。”
目前,從效果來看,企業無序投放行為減少,單車淤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早高峰期間王家碼頭路、中華路兩側人行道暢通,市民通行空間顯著改善。
接下來,在區城管執法局的指導下,街道將保持管理力度,協調各方維護好地鐵站周邊街面秩序,同時探索推動開通社區巴士公交路線,從源頭解決白領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全力保障南外灘區域安全有序的通勤環境。
記者 / 王月華
編輯 / 黃騫文
圖片 / 區城管執法局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