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嘴,可不只是會詩詞歌賦、經史子集,還會品嘗各種佳饌美味。
對于他們來說,飲食不只是對味覺的追求,更是精神境界與生活美學的體現。
他們把口腹之欲與文學、哲學和藝術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人食趣”。
而這一切都得從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說起,這句話直接翻譯就是“糧食越精細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
而在古代,糧食精細需要先進的加工工具和方法,魚肉要切細也需要精湛的刀工,更別說背后的時間成本了。所以,只有古代的貴族階層或者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群才能享受得起。
當然,孔子的這句話主要強調的是飲食禮儀與道德修養的結合。
《詩經》中的“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更是展現了宴飲中的雅意,奠定了文人飲食重禮、重情的基礎。
魏晉時期,文人飲食又多了幾分隱逸之味。
無論是竹林七賢以酒寄傲還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田園飲食觀,都把飲食與隱逸精神相結合。
西晉的張翰為了不卷入八王之亂,借口思念家鄉的菰菜、莼羹、鱸魚膾,于是辭官回到了吳松江畔。這種“莼鱸之思”成為了文人以食明志的經典符號。
到了唐宋時期,詩烹詞煮的時代,文人飲食也呈現了一片繁榮。
白居易《問劉十九》中的“綠蟻新醅酒”展現了簡樸的詩意,更多的是文人雅士的閑情逸致。
但到了蘇軾這,就是盡顯豪放了。他創制的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羹……傳世至今;
他吃河豚放話“值得一死”,還寫一了一篇《老饕賦》把飲食升華到了至高的藝術!
不過,這一時期還有一位“吃喝達人”,那就是陸游,他一生寫過300多首飲食詩,而和飲食直接或間接有關的詩據說有3000多首……
陸游一首“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道盡了文人對極致之味的執著。
到了明清時期,文人飲食的理論體系已經很成熟了。
李漁的《閑情偶寄》提出了“蔬食第一”的本味論,指的就是竹筍兼具“清、潔、香馥、松脆”四大優點,“能居肉食之上”,并稱其為“蔬食中第一品”。
袁枚的《隨園食單》系統總結烹飪美學,將43種烹飪法對應文章技法,,強調“戒耳餐”(跟風)、“戒目食”(浮華),標志著文人飲食哲學的系統化。
從上面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文人飲食到底在追求些什么。
食材審美:以雅為尚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記錄了梅花湯餅、蟹釀橙等美食,把時令風物入饌。
里面既有樸素的飲食美學,又有清雅脫俗的詩詞,還有各種食療養生。
宋朝的文人還用梅花積雪來煮茶,這種行為本身就賦予了茶水“雅”的象征。
這種“雅”還體現在了菜肴命名上。比如蘇軾把燒餅稱作“為甚酥””,佛印把酒稱作“錯著水”,都是文人賦予食物的趣味。
烹飪哲學:道法自然
對文人來說,“自然”是一種精髓。
老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要恰到好處,不多不少。
到了袁枚這,他主張的是“物性自逞”,反對“穿鑿”,也就是不能過度加工、混亂搭配。
而李漁也提出了“蟹宜獨味,不可搭配”,這些都體現了文人“大道至簡”的飲食觀。
食事雅集:空間美學
對于文人來說,“吃”不僅是在食物本身,器物與環境同樣很重要。
文震亨《長物志》主張“金銀為下品”,推崇素陶古銅的“雅器”標準,認為器皿不僅不能喧賓奪主,還要襯托出食物的精美。
王羲之的蘭亭雅集“曲水流觴”把飲食與園林藝術結合,創造了動態的宴飲空間。
而紅樓夢中也有“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的烤鹿肉場景以及吃蟹與賞菊、賦詩為一體的螃蟹宴場景,這些都把飲食與園林、詩詞、器皿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綜合的藝術體驗。
飲食文學:以食載道
張岱的《陶庵夢憶》以追憶“乳酪”來表達自己的味覺鄉愁。
曹雪芹也以“茄鲞”來暗諷賈府這樣的貴族門庭奢靡非常,飲食成為了社會批判的載體。
以上這種傳統至今還在延續,比如汪曾祺寫高郵咸鴨蛋的“筷子頭一扎下去,紅油就冒出來”,正是文人飲食美學在現代的余韻。
飲食之趣,終究是生命情趣的鏡像。
以上就是關于古代文人飲食的內容~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