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一年級孩子放學后的3個小時,愣神40分鐘,摳橡皮30分鐘,削鉛筆10分鐘(削到斷、斷了繼續削),上廁所5分鐘,喝水10分鐘……
真正坐在書桌前,好好寫作業的時間卻寥寥沒有幾分鐘。
到了睡覺時間,一看還有作業,孩子開始著急,眼淚汪汪,哭著說“咋還有這么多呢”。
轉眼升入三年級,作業量翻3倍,時間卻未增多。而孩子卻可以早早完成作業,還有時間看課外書。多虧了班主任的話讓我醍醐灌頂。
回想一、二年級的經歷,那會兒,孩子剛上學不適應小學生活,更不習慣、也不喜歡寫作業。
作為家長急從心中起,難免會“叨叨+催促”,卻沒有得到我們預期的結果。
摸索了一個學期,孩子學習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對家長的話有了抵觸,顯得不耐煩。
他們老師是一位任教快30年的資深教師。
家長會后,我虛心請教,說了孩子在家的狀況,也說了自己嘗試的方法。
班主任說:“培養自律,先從‘閉嘴’開始。少催促,多引導,讓孩子自己規劃時間,體驗完成的成就感。”
一、“閉嘴”初學練
起初我并不太理解老師說的話具體怎么做。但“閉嘴”“少催促”“規劃時間”我還是知道的。
當看到孩子愣神、摳橡皮時,我忍住說教、做到不催促。在孩子又一次因為沒有完成練習大哭時,我抱住他,
輕聲說:“媽媽知道你也想完成作業,只是現在還沒有好方法,我們一起想辦法。”
第二天接孩子放學時,我參考書上的話術,引導孩子做學習計劃。
《好習慣帶來好成績》
我態度的轉變,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允許孩子哭出情緒,讓孩子能聽進我的話。從此,我摸到了“閉嘴技巧”,開始摸索“引導”方法,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二、“閉嘴”再鉆研
學習成就感,先做才有成就感。
如何讓孩子動起來,執行力是關鍵。
想起之前孩子說,“媽媽,做練習太累了,我不想寫。”
孩子的話讓我意識,想要順利執行,要先解決孩子的抵觸情緒,我從改變孩子的認知開始。
《好習慣帶來好成績》
有目的性地解決孩子的問題,“閉嘴技巧”得到提升。
《好習慣帶來好成績》中提到四個方法,改變孩子“以完成任務做作業”的心態,比如端正寫作業態度、培養寫作業的興趣、養成專心做作業的習慣。
方法不難,貴在家長的堅持和耐心。
也正是因為要培養孩子寫作業的興趣,我開始了解孩子在課堂的表現,挖掘孩子感興趣的知識點,讓孩子逐漸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閉嘴”繼續精進
計劃做了,孩子也有了行動力,一年的努力我們看到了孩子的改變。但這還不夠。所獲得的成就感還沒有激發出孩子的積極主動性。
看到《好習慣帶來好成績》提到的“不陪讀”理念,讓我反思陪讀的弊端。
《好習慣帶來好成績》
我開始嘗試“不陪讀”,相信孩子能獨立完成。
當孩子喊媽媽說;“我不會”時,我參照書中的“點撥式”輔導,同時運用《夸孩子我有1000句》猛對孩子吹“彩虹屁”。
《夸孩子我有1000句》
小孩子當然也喜歡聽好聽的。得到家長的信任,又聽到家長的鼓勵,信心大增。當孩子邁出第一步,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帶來的成就感時,真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而我也了解到,“閉嘴技巧”并非只是簡單的沉默,而是通過適時引導和鼓勵,讓孩子在自主學習中找到自信。
一個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結果的。
這個過程需要家長付出耐心關心孩子。
需要家長付出時間不斷學習、尋找解決方法提升自己。
然后還要有一雙慧眼不斷發現問題,調整引導策略。
最后一天天見證孩子的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