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主辦的“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在承德市舉辦。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運動醫學二科主任、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王尚全教授在培訓班期間接受專訪。
中醫運動醫學的特色:綠色、整體與自然
近年來,各大運動會的賽場上,我們都能看到神秘的中醫力量,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在賽前賽后接受中醫正骨、拔罐等中醫特色療法理療。王尚全教授指出,中醫運動療法的核心優勢在于“綠色環保”,尤其適合對興奮劑管控嚴格的運動員群體。相較于西醫,中醫更注重整體觀與自然療法,通過調整人體氣血、筋骨平衡,實現“低損傷”康復。例如,針對運動拉傷、慢性勞損等問題,中醫通過手法等非侵入性干預,幫助運動員快速恢復,同時規避藥物依賴風險。
發展瓶頸:設備昂貴、醫保制約與人才短缺
盡管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生命健康與運動醫學發展,但中醫運動醫學的規模化仍面臨多重挑戰。王尚全指出,高昂的運動評估設備費用讓普通患者望而卻步,且中醫運動康復項目尚未納入醫保體系,“經濟門檻”限制了大眾接受度。此外,專業人才斷層問題突出。“中醫運動醫學是新興交叉學科,目前既無系統化培養體系,也缺乏成熟人才儲備。”他表示,亟需高校、醫院聯動,建立從理論到實踐的人才培養鏈條。
正骨手法:需“輕巧柔和”杜絕“亂扳亂按”
針對部分患者反映“正骨后癥狀加重”的爭議,王尚全坦言:“任何療法都有適應癥與禁忌癥,操作時,也有注意事項,安全源于專業。”他以“清宮正骨”流派為例,強調手法需“輕巧柔和”,蠻力、暴力一定要禁止。雖然中醫正骨療法有很大的市場,安全性也很高,但操作人員一定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杜絕“亂扳亂按”。“患者也應理性選擇有資質的機構,避免盲目追求‘瞬間復位’。”他提醒道。
長期依賴鎮痛藥:警惕雙重危害
對于老年人長期服用抗炎鎮痛藥緩解疼痛的現象,王尚全表達了擔憂:“非甾體抗炎藥易引發胃腸道損傷,且長期用藥會削弱人體自愈能力。”他比喻,如同現代人依賴交通工具導致步行能力退化,過度用藥將降低免疫與自我調節機能。“輕度疼痛可通過適度運動、中醫理療緩解,而非一味依賴藥物。”他建議,若必須長期服藥,需定期檢查胃腸道功能,并優先選擇飯后服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