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協和的4+4以及董小姐的事讓大家對醫生的履歷有了特別關注,有醫生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水過來的,而是靠實打實的努力走到這個崗位的,直接在身上掛了個“5+3+3+5”的小牌子。
意思就是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博士生,5年的規培,一共16年才能拿起手術刀為病人手術,這種基本上都是有真才實學,且經驗較為豐富,比起4+4靠譜多了。
也因此很多網友開始學校看醫生的簡歷了,有人就總結了一些自認為很實用的看病求醫經驗,主要是針對掛號選醫生方面的:
掛號經驗:
1,很年輕職稱就很高,簡介里面一大堆科研成果的大概率是靠科研飛升了,臨床經驗很差;
2,特別老已經退休返聘的,大概率退休后不會繼續學習更新知識,部分治療方案會老化;
3,中年人,副高職稱,簡介里出身較好的醫學院,主要強調自己臨床經歷而不是科研經歷的,大概率靠譜,是扎根臨床一線的人;
4,已經擔任管理崗位行政職務(比如醫務科等),那這個人大概率長期駐扎行政樓,臨床經驗一般。30多40歲,還是主治,但是你看病的時候他總能一針見血指出你的問題,也不隨意開藥開檢查,這種就是扎根臨床的老實人,時間都給了病人,自己耽誤了職稱。
適用于大部分普通三甲醫院。
其實有過就醫經驗的人就會知道,這位網友的總結確實挺實用的,醫學這行,科研和臨床就像兩條腿走路,有些年輕醫生,靠著科研一路飛升,臨床經驗卻沒跟上。就好比一個廚師,菜譜背得滾瓜爛熟,卻沒咋進過廚房炒菜,手藝肯定差點意思。
咱去看病,更希望遇到能一眼看透病情、手到病除的,光有科研理論,實際操作不行,那可解決不了咱的病痛。
而那些中年副高職稱,出身好醫學院還強調臨床經歷的醫生,就比較靠譜。他們既有扎實的理論根基,又在臨床上摸爬滾打多年,見過各種疑難雜癥,就像老司機,啥路況都能應對,咱把健康交他們手上,心里踏實。
而那些中年副高職稱,出身好醫學院還強調臨床經歷的醫生,就比較靠譜。他們既有扎實的理論根基,又在臨床上摸爬滾打多年,見過各種疑難雜癥。就像老司機,啥路況都能應對,咱把健康交他們手上,心里踏實。
還有就是擔任行政職務的醫生,可能行政職務較高,但他們在行政樓忙管理,脫離臨床一線久了,看病經驗自然比不上天天泡在病房、門診的醫生。
最讓人心疼的是那些三四十歲還是主治的醫生。他們醫術不錯,能精準找出問題,還不亂開方、亂檢查,他們把時間都花在病人身上,沒時間搞科研、發論文提升職稱。
其實這部分人才是真正的 “老實人”好醫生,一心撲在治病救人上,卻在職稱晉升上吃了虧。
咱普通患者去醫院,就希望能找到合適的醫生,這就需要我們多了解醫生的背景,不能光看職稱高低。
圖里這些經驗,能幫咱少走彎路,也有人說最后一條會得罪大佬,其實我們更希望醫院也能更合理地評價醫生,別讓那些扎根臨床的好醫生被埋沒,讓真正有醫術、有醫德的醫生被更多人看到,這樣咱看病也能更安心、更放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