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楊世偉、殷杰副主任醫師團隊為一名年僅13歲的惡性心律失常患兒成功植入新型全皮下型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據悉,這是全省最小年齡、也是全省首例兒童S-ICD植入。
13歲的洋洋(化名)上課時突發暈厥倒地,并出現了面色青紫、肢體抖動、尿失禁的情況。校醫發現洋洋出現心跳驟停的情況,便立即給予胸外按壓、啟動AED自動除顫,但洋洋仍未恢復意識及心律。救護車迅速趕至現場將洋洋送往南京兒童醫院,并持續用自動心臟按壓機器為洋洋進行心肺復蘇。
隨后又經過南京兒童醫院急診重癥醫學科、心內科和麻醉科MDT團隊的積極搶救,洋洋的心臟終于在驟停半小時后恢復了自主心跳,并送入了重癥監護病房進一步診治。
住院期間,心電監護儀顯示洋洋反復發作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TdP)、甚至心室顫動,心電圖檢查提示QT間期顯著延長、頻發RonT室早。“這是長QT綜合征、心室電風暴,目前孩子的情況非常危險,隨時有再次心臟驟停的可能”,前來會診的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殷杰解釋說。
通過普萘洛爾、利多卡因等藥物治療后心室電風暴終于得到了控制,但長QT綜合征這把懸在洋洋頭頂的“刀”仍未消除。為預防再次發生心臟驟停的情況,還需要為洋洋安裝一個心臟的隱形衛士——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
心內科主任楊世偉教授介紹,目前ICD主要有兩種類型:傳統的經靜脈型ICD(TV-ICD)和新型全皮下型ICD(S-ICD)。傳統的TV-ICD需要通過靜脈將除顫電極導線送入右心系統,存在導線相關并發癥的風險,但具有抗心動過速起搏和抗心動過緩起搏的功能。S-ICD無需經靜脈路徑,導線埋于皮下,避免了TV-ICD導線相關并發癥的問題,也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但不具備起搏功能。
考慮到患者年齡小,術后的生活質量要求較高,目前無起搏需求,楊世偉主任團隊綜合評估后決定為洋洋植入S-ICD。
2025年1月7日,楊世偉主任和殷杰副主任醫師順利為患兒植入S-ICD,手術采用微創小切口,借助皮下隧道導引針植入并固定電極,最終連接皮下除顫器,置入囊袋。術中進行DFT測試,ICD迅速識別出室顫并除顫成功,手術圓滿結束。目前洋洋出院已三個多月、逐漸回歸了正常的生活,術后未再發作過暈厥,定期復查ICD程控的各項參數也非常良好。
患兒成功植入S-ICD后的影像學資料
楊世偉主任介紹,心源性猝死(SCD)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病因。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包括各類心肌病和遺傳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院外搶救成功率不足10%,植入ICD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然而,傳統的TV-ICD在兒童中的應用面臨諸多挑戰,如兒童胸廓小、血管細,電極植入難度大、生長發育導致電極移位、斷裂風險增加等。新型S-ICD通過完全避開血管和心臟結構,避免了經靜脈系統的并發癥,降低生長發育相關的故障風險,避免了心內結構異常帶來的植入困難和導線干擾,在兒童患者中具有顯著優勢。
通訊員 殷杰 張艾萱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王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