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報道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出現“男性病例”一事,引起了廣泛關注,部分涉事醫院和雜志社就學術不端一事發布聲明。然而除了此前報道的“離譜論文”,記者在中國知網搜索,再次發現有二十余篇婦科論文或文獻出現男性病例,還有前列腺相關論文出現女性病例。
“離譜論文”為何層出不窮?記者暗訪期刊發表中介,對方聲稱僅需支付5000元就可以代寫代發一篇刊發在國際醫學學術期刊的醫學論文,當事人除了單位名稱、科室、姓名之外,無需提供任何科研材料。
對此,有專家分析認為,“離譜論文”的背后一方面暴露了學術期刊的審稿機制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則呈現了醫療領域不合理的“唯論文”評價體系。
二十余篇婦科論文現男性患者
繼此前發現的“離譜”婦科論文后,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再次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相關論文,發現有二十多篇論文及文獻也存在婦科論文出現“男性病例”的情況。
如一篇名為《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護理中的應用》的論文中,在“研究對象”里稱:“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患者中男性 38 例,女性 22 例……實驗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
該論文探討的是“子宮肌瘤”護理,然而研究對象中不僅出現了“男性患者”,而且還出現了表述錯誤,兩個組均為“實驗組”,無“對照組”。該論文作者為湖南省腫瘤醫院康某,查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護士執業注冊信息可以看到,康某已經獲得了護士執業注冊。
另一篇名為《婦科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治》文章中,以婦科子宮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但對照治療組中也出現了40例男性患者。該文章作者沈某為南通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門診的副主任醫師。
讓人詫異的是,還有一篇題為《綜合性護理對前列腺炎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的護理體會》的論文,其中稱,選取前列腺炎患者52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4∶12,參照組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6∶10。前列腺炎患者中出現了“女性患者”。
該文章的作者為遼寧省丹東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王某,也獲得了丹東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護士執業注冊。
記者梳理看到,這些“離譜論文”的作者均為各地醫院的醫護人員,甚至包含湖南省腫瘤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等三甲醫院的醫護人員。
這二十多篇論文中,有3篇發表于《中國醫藥指南》(注:此前澎湃報道過其中2篇離譜論文),有11篇發表于《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此外,還有部分發表于《當代醫藥論叢》《臨床醫藥文獻雜志》等。其中《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中國醫藥指南》等均為國家級醫學學術期刊。
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曾發布《關于學術不端的聲明》,稱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因為雜志社當時的審稿流程存在漏洞,審核人員未能對文章內容進行嚴謹細致的審查,未能及時發現其中的錯誤,?對于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同日,《實用婦科內分泌》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也回應稱正在核查具體情況。
論文中介稱數千元即可代寫代發
為何學術期刊中離譜論文頻現?廣州一位三甲醫院婦產科醫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些論文一看就是出自論文工廠。”她表示,由于醫護人員考核、評職稱都有論文要求,但醫護人員日常工作較忙,就出現了代寫、代刊發一條龍的“論文工廠”。
記者通過搜索引擎和電商平臺搜索:“醫護評職稱”,能看到大量中介發布信息稱“可代發期刊,1個月見刊”。這些店鋪在宣傳上表示僅提供發刊、校對、查重服務,但記者聯系后對方就會發來微信聯系方式,表示可以“代寫論文代發,全包”。
記者以護士身份微信聯系后,中介稱會根據評職稱的要求和時間來選定刊發的期刊,一般2周左右可以寫好論文,1個月時間完成審稿,隨后就可以刊發,其間除了作者的單位名稱、科室、姓名,不需要提供任何科研資料。
“全包”的費用從3000元至上萬元不等,中介表示主要看期刊等級及刊發時間。
記者詢問上述提及的《中國醫藥指南》期刊,中介表示“可以發”,論文寫發費用為3800元,但已經排到了明年的刊期,版面費為8000元。但如果想加急,也可以支付13000元版面費,提前至今年年底出刊。對方多次強調“版面費是錄用后單獨付給雜志社的”。
上述提及發布“離譜論文”11篇的電子雜志《實用婦科內分泌》,對方表示也可以發,且電子雜志費用較低,全包(代寫論文、代刊發)只需要5000元左右,且包含版面費。
記者通過中國知網查詢期刊年度出版概況看到,《中國醫藥指南》從2015年至2024年,近10年平均每年刊發文獻5923篇,其中2015年至2019年,年度總文獻量一直保持在8000篇以上。而《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過去5年平均每年刊發文獻2057篇,2019年年度總文獻量達到了4775篇。
而記者梳理前述二十多篇出現“婦科論文出現男性患者”“前列腺論文出現女性患者”的論文,發表時間集中在2015年至2020年之間。
專家:應破除“唯論文”評價體系
對于這種學術亂象該如何整改?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這些“離譜論文”一方面暴露了學術期刊的審稿機制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則呈現了醫療領域不合理的“唯論文”評價體系。
“首先這種違背基本常識的論文能夠發出來,很顯然期刊的審稿機制形同虛設,從編輯到編輯部主任,甚至主編,可能文章看也沒看就發表了,這背后顯然是存在一些代發表論文鏈條的,收到錢就刊發,雜志社也不進行質量把關。”熊丙奇認為,針對這種情況,“水刊”不能簡單辭退責任人了事,管理部門需要進行調查整改,對于違規嚴重的期刊應進行取締。
其實“水刊”問題也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看到,今年3月20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2025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名單列出了5本預警期刊,并注明預警原因為“論文工廠”。不少高校也開始出臺負面清單,對于“有問題”的刊物文章不再視為學術成果。
但支撐學術“水刊”的背后,還有一個爭議已久的問題——“唯論文”評價體系。
“像中小學教師、醫護人員這些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實際上是沒有時間去做一些研究的,也很難研究出來一些東西,更應該關注他們在實際崗位上的貢獻。但評職稱、晉升卻必須要求發表論文,這個評價要求是和崗位脫節的,因此只能找人代寫代發。”熊丙奇指出,“論文工廠”就是這種畸形的職稱評審要求所制造的“怪胎”。
他告訴澎湃新聞,國家一直在反復強調推進破除“唯論文”的改革,人社部曾在2016年發布《關于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將改革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對論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夠體現專業技術工作業績和水平的工作總結、教案、手術病例、技術推廣總結、工程項目方案、專利成果等替代。
但落到實處,如何深層次破除“唯論文論”的評價體系?熊丙奇指出,最重要的是需要改革以行政為主導的管理和評價體系,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形成科學的醫護人員職稱晉級及評審制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