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某醫院因一篇護士論文中出現"男性確診子宮肌瘤"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論文作者為該院婦科護士霍某某,于2017年6月發表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 (電子版)》。
論文開篇明確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在病例選取部分卻聲稱對照組和觀察組中分別包含27例和28例男性患者,男性占比高達68%,這一違背醫學常識的表述被網友戲稱為"性別醫學的重大突破"。
事件曝光后,涉事醫院迅速啟動調查程序。
5月5日,醫院發布官方通報,確認該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決定給予護士霍某某記過處分、降級處理,并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升資格。
通報強調,醫院對學術不端行為始終秉持"零容忍"的態度,將持續加強學風建設。
三刀認為,醫護人員在職稱評定的壓力下淪為論文造假的演員,學術期刊成為金錢交易的大賣場,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篇論文的嚴謹,更是公眾對整個醫療體系的信任。
論文中違背醫學常識的表述,連普通網友都能一眼識破,卻堂而皇之地通過了期刊審核、醫院內部評審,甚至成為護士職稱晉升的“敲門磚”。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連男女身體的基本構造都分不清的護士,如何能在臨床護理中精準執行醫囑?一家以“東齊魯”威名著稱的三甲醫院,為何會讓如此荒謬的論文進入學術檔案?”
有網友戲稱:“這是比‘男性懷孕’更超前的醫學突破,建議申報諾貝爾醫學獎。”
其實,這種戲謔的背后,是對醫療專業人士專業性的質疑。
事件曝光后,雖然醫院對護士作出“記過處分、降級處理”的決定,但唯獨回避了一個核心問題:
論文中涉及的“男性子宮肌瘤患者”究竟從何而來?是數據編造、模板抄襲,還是第三方代寫時的低級失誤?
而這些,都需要給公眾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么問題來了,護士為什么要寫論文?
或許,在現行醫護職稱評定體系中,護士晉升護師、主管護師直至高級職稱,都需要提交學術論文,這種“全員科研”的硬性指標,迫使一線護士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余,不得不踏上論文造假的“捷徑”。
有護士透露:“白班12小時照顧幾十個病人,下班還要寫論文,根本沒時間查文獻,只能花錢找代寫。”
當然,只是靠代寫是遠遠不夠的,論文造假的背后其實是一條成熟的灰色產業鏈,涉事期刊被曝“版面費1萬元即可一周錄用”,甚至提供“保姆式全托服務”。
這些現象告訴我們:
當學術成果淪為職稱晉升的量化指標,當科研誠信讓位于利益交換,整個醫療學術體系便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眾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患者不會關心護士發表了幾篇論文,只會在意輸液時穿刺是否精準,術后護理是否貼心。
倘若護理科研脫離臨床實踐,變成數據游戲和文字堆砌,護士對患者的精細化照護就會被被嚴重邊緣化,而這種“價值錯位”才是對學術的真正背離。
醫護人員的職稱評定,出發點是為了篩選更優秀的生命守護者,而不是培養精通數據造假的“學術操作工”。
只有回歸臨床實踐,讓監管問責穿透層層包庇,才能讓醫療行業真正回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軌道。
畢竟,比論文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敬畏;比職稱更珍貴的,是醫者的良心。
請【點贊】,點【在看】,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歡迎加入我的付費社群,里面有時事熱點探討、好書推薦、往期被禁文章分享、公眾號寫作教學等,費用99元/年,歡迎掃碼加入: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