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自治區中部的納木措,每年的4月至5月,納木措都會迎來重要的“開湖時刻”,從這時開始,冰封湖面隨著天氣的轉暖逐漸融化,在陽光的照射下,閃光的藍色湖水,開始喚起周遭的勃勃生機。如果說陽光的升起開啟了人們的一天,納木措的藍色顯昭,則拉開了當地人一年生活的序幕。
去見證納木措的藍,是許多人心中的愿景。以一則影像的方式,始祖鳥成為了親歷者,覓納木措之藍,與當地人攜手共進,挖掘并呈現在地文化,以“與自然共生”為題,將這份愿景分享給了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短片特別邀請了擁有“攝影大師”之譽的杜可風作為藝術指導,也是始祖鳥對納木措獻上的真誠的致意 —— 如果說藍色是生命與美的顯化,影像則成為了其布道的媒介,這是一場“藍色”的雙向奔赴:人們對藍的想象與理解,最終遇見了來自納木措的天降之藍。
杜可風擔任此次短片藝術指導
影片以多樣的記錄視角記錄了納木措開湖前24小時的藍調時刻,從靜謐的等待到周圍被逐漸點亮,大自然的不同形態在這個過程中顯現出不同的故事,人們的呼吸開始與自然的生息同頻,響應著生命原始的號召,重新融入、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
撥開片中之藍,走到了影像的背后,我們與作為藝術指導的杜可風展開了一場對話,并一同望向遠方的納木措以及我們心中的藍調。
“拍電影,是一種風水”,這是杜可風最標志性的論調,實則也是一種對于自然的回話。對他來說,攝影機要去捕捉的是人跟空間的合理的關系與和諧的狀態。對此的把握則要基于來自大自然的經驗:“我去看一個場景,我會看到空間的特點,它本身的光線、周圍的植物等,足夠給到我很多啟發。”
杜可風與團隊進行后期會議
正是這種對于自然的相似態度,促成了始祖鳥和杜可風的攜手。正如他所說:“環境和空間,有時候比劇本還重要。劇本是框架,而空間賦予了它可能性。”來自大自然無限可能性賦予了始祖鳥“納木措”的主題,湖水與天空呼應出的動人藍調,不僅以影像的形式被呈現,更用以在該主題系列的產品與標志設計之中。從自然中擷取的靈感融入戶外裝備中,戶外探索與自然的律動,由此找到了共生。
牧民在日落藍調時刻
“我看了三分鐘的版本,卻有一種看了二十分鐘的電影的感覺。它特別有節奏感,也特別有故事性 —— 空間的特點、人物與空間、人的存在、人們相互的來往,全都被清楚地傳達出來了。”杜可風在第一次看到成片之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他討論剪輯后期的會議上,他甚至打趣到感覺這部影片的素材可以被剪輯成二十個不同的版本。
杜可風與團隊進行后期調色討論
影像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其背后人們的初衷與行為。能夠打動人的影像,一定是真誠的。基于人們對于納木措真誠的向往,始祖鳥發起了此次影像之旅。正如杜可風所感受到的,這則影片的成功在于每個人都把自己當作了一份生命,參與在自然之中。“與自然共生”絕不是口號,而是對于責任的付諸。
牧民在午時與光共舞
這是杜可風影像敘事的原則,更是始祖鳥一貫在敘事上的堅持。這種敘事貫穿了產品的開發到后續的傳播。帶著對于大自然的敬畏,始祖鳥從海岸高山中所找尋的不僅是靈感,更是人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整個納木措系列,藍色構成了服裝的主色調,繩結的圖騰標識則成為了點睛之筆,流動的形態既像是一片點亮人心靈的祥云,又象征著從天空綿延至高原的山脈,伴隨著漸變的藍調色彩,映照出云影交織的湖面波紋。它象征著人與人、人與自然、此處與他方,種種關系之間的聯結,也喚醒了我們對于遠方山水與風土人情的無限遐想。攜帶這份遐想的還有來自始祖鳥專業的戶外性能設計 —— 如果說前者是夢,后者則為馬,載起的正是人們無數次想要投身到大自然之中的沖動。
與納木措牧民于隅中相約策馬飛輿
“人們總說天是藍的,其實天不是藍的,是我們相信它是藍色的。因為光線的折射,天就變成了看上去的藍色。其實天空沒有顏色,水也沒有顏色。海看起來是藍色的,但你捧起一海水,卻發現它是透明的。”
納木措的藍,是整個影片的主線。影片以第三方的視角,帶我們穿越到了即將蘇醒的納木措,我們所見的不只有風光,亦有人情。太陽尚未升起的時候,當地的藏民已經開始心懷崇敬之心,準備踏上前往圣湖的旅程。另一邊,運動員也開啟了相同目的地的旅程。兩條路徑,不同心境,朝向相同的一個大自然的神啟之地:
運動員與當地牧民前往圣湖
從破曉,牧民往念青唐古拉山脈出發,至佛曉,運動員的身背仍被微微星光照耀;再到日出時分,朝霞映照冰面的裂痕,而后是趁著上午,牧民的馬隊開始奔騰,再至正午,舞者跟隨陽光的能量和琴聲起舞;黃昏降至,篝火伴著湖光溫柔入夜,日落降臨,朝圣的人群已經再次相聚;最終夜幕籠罩,新的一天即將開啟,人們等待著天空蘇醒,直到開湖的清晨到來,陽光緩緩照出了冰雪融化之后,新生的湖面。
納木措牧民在破曉時分
這曲大自然的動人藍調,持續了24個小時,濃縮于不到三分鐘的短片之中。片中,藍在流動,片外,觀影者的心也被牽動。無需任何言語的贅述,大自然的神秘感成為了一種情緒,人們的虔誠之心化作了一種詩意。冰水融化,手手相連,生命起征,萬物聯結。與自然相處,與文化對話,始祖鳥貫穿始終對于在地文化的挖掘與尊重,重塑了人們對于目的地的理解與想象。
納木措當地牧民手工藝裝飾細節
“藍色,在我的印象中,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甚至一些原始文化中,它都是一種高級的象征。當我們說起色彩,我們會先說黑白,再是紅黃,然后提及藍綠。”藍色的稀有性,注定讓它成為了一種令人神往和崇拜的顏色,也跨越了文化的隔閡。杜可風提及了中國明代的藍釉,當它被發明出來之后,所有人都為之震驚;在西方同樣如此,過去的藍色是昂貴的,許多藍色都來自于只在阿富汗被挖掘到的青金石 —— “那個地方的人會說,看,是天變成了石頭。”
納木措當地牧民手工藝裝飾細節
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大自然平等地給予了世界各地的人相同的啟示。當阿富汗當地的人認為藍色的青金石是天變成的石頭,而折射著迷人藍調的納木措么,這個猶如藍色寶石一般鑲嵌在羌塘大地上的湖泊,它的名字的含義,正是天湖。這不禁令我們想象,是否在過去的時光里,當人們每每為納木措藍所折服之時,都會感慨:看,是天變成了湖水。
攝影:嚴玉峰
制片:LeekingA
撰文:Young Linn
美術:DVD
攝影助理:Ming
場地:墨音·洛克外灘源
部分素材由品牌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