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教聯體”建設,深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山東省濟南市萊蕪第十七中學以首屆科技節為契機,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委委員、首席青少年科普教育專家于學峰博士開展“科學家進校園”科普講學活動。活動旨在通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的實際行動,形成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氛圍,為多元化人才成長培植肥沃土壤。
一、資源整合:校社協同,共筑科普平臺
1.邀請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于學峰博士作為主講專家,針對科學教育問題癥結,以“離不開的碳”為主題,結合國家“雙碳”戰略,從學科基礎知識入手,從微觀到宏觀,從學識到責任,逐漸形成關于碳的科學知識鏈、科技應用鏈及生命價值鏈。以專業性與趣味性,賦予學生精神滋養。
2.通過線上直播形式,面向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并邀請區域初中學校及本校學生家長同步參與大講堂;線下師生代表近600人現場互動,強化育人合力。
二、多維互動:科學普及與深度對話結合
1.于博士以碳元素為主線,從生命起源到現代科技應用,通過真實案例、形象比喻和互動問答,將復雜知識通俗化,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思考“碳與未來”。
2.活動后,課程管理部組織專家與地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師代表圍繞“科學類特色人才培養”展開研討,探討學情背景下科學教育“沃土”計劃及“拔尖創新人才計劃”的平衡,開闊教師育人眼界,豐富科學施教策略。
3.學校結合講座內容,引導同學們學習科學家深研細耕、不懈探索的科學態度;號召學生從日常環保行動做起,踐行“減排增匯”,并勉勵其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
三、宣傳延伸:互聯互通,擴大社會影響力
活動全程通過通過網絡宣傳,輻射社區、家庭,強化家校社聯動效應,構建積極的輿論環境,營造全民參與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圍。
中科院科學家進校園活動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索熱情,多名學生表示將結合講座內容開展課題研究,部分班級已啟動“校園碳足跡調查”實踐項目;通過專家座談,教師團隊獲得科學教育方法指導,地理組計劃開發“雙碳”校本課程;線上直播吸引超2.8萬人次觀看,家長反饋“活動拓寬了孩子的科學視野”。
此次活動以學校為樞紐,鏈接科研機構、家庭及社會,將科學知識學習轉化為行動倡議,引導學生從生活點滴踐行科學精神。通過此次活動,山東省濟南市萊蕪第十七中學 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上邁出堅實一步,今后將進一步深化教聯體建設,持續探索多元合作路徑,為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聲明
本文來 源于濟南市萊蕪第十七中學。以 上圖 文,貴在分享,版權 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僅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 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本文編輯:鐵扇公主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