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演化隨想、Science
距《科學》上一次印刷版重新設計已過去十一年。這期間,科學傳播方式、讀者閱讀習慣乃至期刊生產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革。
盡管如今許多讀者通過網站、社交媒體和ScienceAdviser郵件推送服務等數字平臺獲取內容,印刷版依然是多元閱讀場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紙張的觸感體驗可能比屏幕瀏覽更令人愉悅;隨手翻閱時,讀者常能邂逅其他領域的意外發現——這正是跨學科期刊的價值所在。相比之下,網絡閱讀往往令讀者直奔目標論文,錯失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我們堅持每周發行印刷版,正是為了讓不同閱讀習慣的讀者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科學》打開方式。
此次改版始于傾聽。通過對印刷版讀者群體(從研究生到退休學者)的調研,我們確認了一個重要事實:印刷版仍是許多讀者獲取科學內容的重要載體。
本次重新設計由編輯部與設計團隊自主完成,新版本不僅在印刷版上呈現更連貫高效的閱讀體驗,也實現了全平臺風格統一。整體設計更加疏朗——我們精簡了全刊冗余的視覺元素。照片、插畫與圖表將繼續保持震撼力與信息量,靈活的文章篇幅則能更好容納《科學》多元的內容類型,滿足廣大讀者的差異化需求。
封面煥新
如今,《科學》標識以獨立姿態閃耀于封面頂端,不再與其他文字重疊。每期封面亮點內容將根據主視覺圖像靈活調整位置。自本期起,印刷版出版日期調整為周四(與網絡版同步),取代原先的周五發行安排。
左為最新設計,右為舊版設計
新版封面中Science標題不與其他文字重疊,獨立展示;亮點內容依據封面圖片靈活調整位置;印刷版出版日期調整為周四。
新聞版塊重構
我們重新設計了新聞板塊,以適應當代讀者通過智能設備即時獲取突發新聞的閱讀習慣。印刷版將更側重呈現具有持久價值的深度分析與綜述報道。因此,我們取消了主要摘編自網站新聞的"簡明新聞"欄目,轉而采用"短訊+長報道"(原"深度新聞")的混合編排,實現信息密度與深度的平衡。
左為最新設計,右為舊版設計。
觀點欄目正名
"Insights"欄目恢復原名"Commentary"。這一命名更準確體現該板塊定位——匯集全球科學界對熱點議題的觀點爭鳴與學理分析,同時與網站及《科學》系列期刊的術語體系保持一致。
左為最新設計,右為舊版設計。
研究論文呈現升級
在研究論文板塊,我們采用"每篇論文始于新頁"的排版標準。這一調整既提升了印刷效率,也使單篇論文更顯獨立完整——相信作者們會欣賞這種莊重的呈現形式。
左為最新設計,右為舊版設計。
新版研究論文首頁增加二維碼引導,適合移動設備時代閱讀體驗,經典的三欄展示轉為雙欄展示。
強化視覺區分
我們新增了更多視覺標識來區分研究論文、新聞報道與觀點評論。在這個科學與政治、社會議題頻繁碰撞的時代,我們尤為注重厘清科學發現與科學觀點之間的界限。正如創刊以來的宗旨,《科學》始終致力于成為科研工作者獲取前沿發現、了解科學界動態、開展學術對話的最佳平臺。
左為最新設計,右為舊版設計
不變的承諾
我們期待改版后的《科學》能以更優質的內容服務讀者——包括這份您可親手觸摸、隨身攜帶、與人分享的紙質期刊。
Cite as
Beth Rakouskas, H. Holden Thorp ,Fine print—Science’s new look.Science388,447-447(2025).DOI:10.1126/science.ady5490
由于公眾號改版,為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星標吧
說明:來源 |演化隨想、Science,如需轉載,請在開頭注明來源。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Hilib oy)刪除,感謝支持!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請轉載、互開長白。
了解更多信息
↓↓↓歡迎點贊和推薦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