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蘇州市姑蘇區教體文旅委下屬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四年級的銀杏娃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蘇州昆曲博物館,揭開昆曲藝術的神秘面紗,感受它的獨特魅力,體味昆曲這一古老藝術的悠悠韻味。
走進中國昆曲博物館,孩子們的目光瞬間被清代全晉會館的精美建筑吸引。門樓上的《三國》戲文木雕、儀門內的“曲圣”魏良輔塑像,無聲講述著昆曲六百年的發展歷程。
當老師講解古戲臺穹頂的324只蝙蝠藻井時,科學課學過的聲學原理躍然眼前,建筑在古人的巧思下,化作了傳遞聲音的天然音響。欣賞著“生旦凈末丑”的華美戲服,學生們模仿著杜麗娘的蘭花指、柳夢梅的折扇步,在角色體驗中感受戲曲魅力。戲曲數字館的體驗點燃全場熱情。戴上VR眼鏡,孩子們瞬間穿越至《牡丹亭》的牡丹花叢;AI換裝系統前,稚嫩臉龐與鐘馗面具的奇妙組合引發陣陣歡笑。工尺譜打卡墻前,古老的“上尺工凡”音律符號化作可觸摸的電子音符,童聲吟唱的《游園驚夢》選段與智能笛聲交織,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悠咙c播的《十五貫》選段,更讓同學們驚嘆:“昆曲臺詞里藏著這么多成語故事!”
“戲臺的天圓地方,原來是古人的宇宙觀!”研學尾聲,學生爭相表達感悟。離館時,許多同學自發哼起研學途中學會的昆腔小調,清亮童聲與博物館的百年磚雕共鳴。
這場沉浸式文化之旅,讓課本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化作可聽、可觸、可感的鮮活記憶,傳統文化的種子已悄然生根。姑蘇城的流水依舊,昆曲的青春新章正由少年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