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三軍事工業為德三軍隊開發的“斐迪南”掏了殲擊車,在廣大軍事愛好者群體當中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只是由于這種武器在其參加的庫爾斯克戰役當中表現過于糟糕,所以大家對它的評價也就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坦率的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且不帶偏見的說“斐迪南”坦克殲擊車都是軍事史上罕見的杰作,只是后來,尤其是庫爾斯克戰役之后,這種杰出的武器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次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如首先,從根源上說,“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并不是一款從頭研制的全新產品,說實話,德三軍事工業生產出來的90輛“斐迪南”不過是保時捷在競爭“虎”式坦克失敗后剩余物資的廢物再利用產品,由于這個原因,“斐迪南”在研制的時候并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和驗證,所以它在使用當中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倒是在情理之中。
其實“斐迪南”的產量僅有90輛還不在于德三軍軍事工業的產量有心無力,其實這里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可供德三軍事工業改造、使用的保時捷“虎”廢品就那么多。
其次,雖然“斐迪南”是保時捷“虎”的剩余物資,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斐迪南”并沒采用在坦克上常見的可360度旋轉的炮塔,由于“斐迪南”的炮塔不能轉動,所以盡管它裝備了威力巨大的88毫米火炮,但由于沒有可360旋轉的炮塔,所以它的火炮也就不能夠隨時追蹤獵物的移動,至于說“斐迪南”不能隨時追蹤獵物的移動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我就在下文再說。
再者,提到“斐迪南”存在的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說起這種武器沒有車載機槍去對付蘇軍步兵(或者具體的說是蘇軍步兵使用的燃燒瓶)。
是的,我承認“斐迪南”的這個缺點確實存在,不過考慮到在庫爾斯克戰損的21輛“斐迪南”僅有2輛是真正毀于蘇軍士兵的燃燒瓶,那么這么看起來蘇軍步兵燃燒瓶對“斐迪南”的威脅確實是被人為的夸大了很多,“斐迪南”沒有車載機槍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
還有,應當承認,“斐迪南”的裝甲很厚,前部甚至達到了驚人的200毫米,幾乎是“虎”式坦克的兩倍,可以說,這個厚度在當時來說是沒有什么反坦克武器能夠擊穿的,而在庫爾斯克,蘇軍各種反坦克武器對“斐迪南”的射擊結果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厚裝甲帶來的也不算是好處,由于裝甲太厚,這直接導致“斐迪南”的重量差不多達到了65噸,幾乎等于一輛火車車廂的重量。
由于重量太大,這直接導致“斐迪南”的機動性差得讓人難以接受,以至于只要它出門,那么“斐迪南”的乘員至始至終都要小心翼翼的”,因為只要稍微不小心,“斐迪南”就有可能因為一點小問題被扔在田野里,甚至就連它新穎的電傳動方式也沒能挽救“其命運。
除了在使用當中容易出問題,“斐迪南”另外一個問題還表現在難以維護和維修,倘若再加上“斐迪南”的乘員手邊總是缺乏足夠的零備件去維修受損的車輛和這種武器的巨大重量,這就更導致了“斐迪南”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修復和疏散,直接導致大量的“斐迪南”僅僅因為一點小問題就被扔在戰場上。
要知道“斐迪南”的產量僅有90輛,那么,大量的這種武器被輕易的遺棄意味著什么不言自喻。
由于“斐迪南”的重量太大、機動性太差,所以在相當大程度上這種武器不像一種裝甲戰車而更像一種重型攻城器械。
雖然“斐迪南”確實可以在一千米以上的距離開開火并且擊毀敵人的坦克,但倘若它想做裝甲車輛經常做的爬坡、轉彎、超車等常規動作的時候,這時“斐迪南”就要顯得力不從心了。
另外,雖然“斐迪南”從前部難以擊毀,但考慮到它的側后裝甲僅有60-80毫米厚,那么把那么把“斐迪南”沒有旋轉炮塔和機動性很差的缺點都計算進去,那么就意味著對方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很容易迂回到它的側后發起具有嚴重威脅的攻擊,而“斐迪南”由于沒有可旋轉炮塔和機動性很差,也就很難對迂回到自己側后的敵方坦克做出及時反應來挽救自己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