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演義中,劉備以“仁義”之名聚攏豪杰,麾下五虎上將威震天下。
然而,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雖同列“五虎”,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卻大不相同。
有人是生死兄弟,有人是權謀棋子,而最得劉備偏愛的,正是那位看似莽撞的張飛……這是怎么回事?
張飛:桃園結義的“心頭肉”
若論劉備的“最愛”,非張飛莫屬。桃園結義時,張飛一句“俺頗有家資,可共舉大事”,散盡家財追隨劉備,從此成為劉備最親近的兄弟。
長坂坡上,張飛橫矛立馬,一聲怒吼“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嚇死夏侯杰,震退曹軍。
張飛看似魯莽,實則粗中有細。取益州時,他義釋嚴顏,收服人心;孫夫人欲攜阿斗返吳,又是他截江奪斗,保劉備血脈無虞。
劉備稱帝后,將司隸校尉之職交予張飛,掌監察百官之權,連諸葛亮都未曾得此殊榮。
然而,劉備的偏愛近乎縱容。明知張飛“鞭撻士卒,暴而無恩”,卻僅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為其開脫。最終,張飛因苛待部將被范疆、張達所害。劉備聞訊痛哭:“噫!三弟休矣!”這一聲嘆息,既是悔恨,更是對兄弟情深的無盡追憶。
關羽:忠義無雙的“雙刃劍”
論戰功威望,關羽堪稱五虎之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歸劉,忠義之名傳遍四海。劉備將荊州托付于他,甚至《隆中對》中“北出宛洛”的重任也非他莫屬。
但關羽的驕傲逐漸成為致命弱點。他輕慢士族,辱罵孫權,逼得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荊州基業毀于一旦。夷陵之戰前,劉備滿心期待荊州舊部響應,卻只見廖化孤身來投。
此刻他才明白:二弟的孤高早已埋下禍根。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聞訊“哭倒于地,三日不進水米”。可這份深情背后,亦有無奈。關羽死后,劉備傾國伐吳,既為報仇,亦為掩蓋自己對荊州的失察之責。
趙云:孤膽護主的“白袍將軍”
長坂坡上,趙云七進七出救阿斗,劉備卻摔子泣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此言雖有作秀之嫌,卻足見趙云在他心中的分量。
漢水之戰,趙云單騎沖陣,嚇得曹軍自相踐踏;截江奪斗,他護主之志堅如磐石。
趙云之忠,近乎執拗。劉備取益州后欲分田宅賞將士,他直言“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勸主公歸還百姓;夷陵之戰前,他力諫伐吳不智,卻被劉備貶至江州留守。
這對君臣的關系,像極了老友:信任至極,卻容不得半分違逆。
黃忠:老當益壯的“定軍神刀”
黃忠歸降時已年近七旬,卻在定軍山一刀斬夏侯淵,助劉備奪下漢中。劉備封他為“五虎上將”,氣得關羽怒斥:“大丈夫終不與老卒同列!”
劉備對黃忠的欣賞,源于“英雄惜英雄”。
他自己半生漂泊,見黃忠白發蒼蒼猶自沖鋒陷陣,仿佛看到另一個不服老的自己。
可惜黃忠終究是“半路投效”,難入核心圈子。他像一柄暮年寶刀,出鞘時寒光凜冽,歸鞘后寂然無聲。
馬超:名震西涼的“威懾招牌”
馬超歸降時,劉備大喜:“今得將軍,如虎添翼!”這位曾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的“錦馬超”,僅憑威名便讓劉璋開城投降。劉備封他左將軍,位列眾將之首,卻始終不給兵權。
馬超的悲劇在于“虎落平陽”。
潼關之戰后,他家族盡滅,投張魯遭疑,歸劉備后更成擺設。小說中,馬超除了威懾益州外幾無表現,郁郁而終。
于劉備而言,他只是一面震懾西涼的旗幟,而非可托付的兄弟。
結語
演義中的劉備,對五虎上將的態度藏著梟雄的算計與凡人的私心。
他最愛張飛,卻因縱容害其慘死;最倚重關羽,終因疏失痛失荊州;最信任趙云,難容逆耳忠言;最欣賞黃忠,止步于利用;最需要馬超,卻只剩虛名相待。
即便是仁義滿天下的劉皇叔,也在江山與兄弟的天平上進退維谷。
或許,羅貫中早已借張飛之死暗示——在三國這場權力游戲中,太過濃烈的情感,終將成為英雄的致命軟肋。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劉備對于五虎上將的感情是如何的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