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領域的訴求延伸到哪里,紅色服務陣地就扎根到哪里。作為街區內的“紅色主心骨”,石泉路街道蘭田綜合網格街區黨支部堅持“黨建+治理+服務”模式,通過建強組織體系、健全服務機制、凝聚共治合力,讓黨旗在街巷飄揚、讓溫暖在門口傳遞。當黨員化身“流動服務站”,當支部成為商戶的“解憂管家”,街區正煥發出“黨群同心、發展同頻”的蓬勃生機。
行走的“民情地圖”織就黨群連心網
坐在辦公室永遠發現不了問題,只有走出去才有答案。街區黨支部通過“三訪三辦機制”(定期走訪摸需求、專項探訪解難題、回訪問效看成效)讓問題無處遁形。
在嵐皋西路27號經營的王先生曾是蘭田街區的“沉默大多數”。但負責該轄區的覆蓋力量小陳堅信:“只有常走訪才能聽到真話,常嘮嗑才能看到真情。”通過每月的“上門打卡”,小陳與王先生從點頭之交變成了能交心的朋友。
在一次暴雨后的走訪中,王先生指著天花板上斑駁的水漬嘆氣:“樓上常年空關,每逢雨天店里便‘水漫金山’,裝修全泡湯了!”小陳當即記下問題,在街區黨支部牽頭下啟動“紅色響應”,第一時間聯動居委會了解住戶情況,最終輾轉聯系到了二樓業主。街區黨支部搭建“三方議事會”,組織業主、商戶、物業現場勘查,最終發現癥結在于二樓陽臺的管道老化。面對雙方對賠償金額的分歧,街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骨干力量,分頭調解,既講法理更講鄰里情,最終促成物業維修、業主補償的“雙贏方案”。
精準的“治理處方”破解城市管理頑疾
街區治理重在把脈預警、防患未然。蘭田街區黨支部通過全覆蓋走訪機制,讓街區成為發現問題的“探測儀”。在日常走訪巡查中,網格員發現橙子公寓旁空地的垃圾堆積異常。原來,為了使店內環境煥然一新,公寓進行了局部整修,原本垃圾清運的場所因故不能再放置垃圾桶。因此,公寓旁的小角落就成了臨時垃圾站。隨著裝修完成,雖已撤桶月余,但居民習慣性的“隨手扔”卻讓此處成為了衛生死角,給公寓周邊的環境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如何破解這“習慣性”難題?街區黨支部迅速啟動“黨建+物業”閃電清運,2小時內完成環境整治;張貼溫馨提示,勸導群眾不要亂扔垃圾;組建由黨員志愿者帶隊的“文明護衛隊”,早晚巡查,定點勸導,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形成可復制的“即時處置-長效維護-群眾參與”治理樣板。
智慧的“線上驛站”政策服務一鍵直達
每張“聯心卡”背后都是整套服務體系,要讓群眾觸手可及政策方案。在嵐皋路經營建材店的王先生,是一名外來經營者,通過“聯心卡”添加到街區書記微信,試探性詢問:“書記,孩子能在上海讀幼兒園嗎?需要啥手續?”街區書記立即對接相關服務部門,了解相關學校信息,并得知群眾可通過隨申辦市民云直接了解相關政策,便點對點告知了王先生,他表示:“一張聯心卡,解決了心頭大事!”
這條看似普通的咨詢信息,觸發了街區的“服務預警”。黨支部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轄區沿街商鋪中大多為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咨詢是高頻潛在訴求。于是緊扣幼兒園入園政策發布期,在日常走訪中針對性地開展“政策進商鋪”行動。
下一步,蘭田綜合網格街區黨支部將把“早發現、早介入、早服務”的治理密碼轉化為長效機制,以“繡花功夫”深耕街區治理每一處細微角落,以更高標準、更實行動回應訴求。用有溫度的前置服務構筑商戶歸屬感,匯聚多元共治的澎湃動能,讓紅色主心骨真正成為激活街區生命力的核心引擎。
原標題:《黨建+治理+服務,普陀這個街區煥發蓬勃生機》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上海普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