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件背景:一場由“年齡謊言”引發的刑事危機
2024年3月,梁某某通過網絡結識一名自稱“19歲”的女性,雙方自愿發生多次性關系。然而案發后,公安機關指控梁某某涉嫌強奸幼女——被害人實際年齡未滿14周歲。面對指控廣東知恒律師事務所張楠楠律師團隊介入案件,以“年齡認知”為核心展開無罪辯護。
二、辯護焦點:六大維度擊破“明知”推定
1. 身體發育:遠超同齡的生理特征
被害人身高163cm,顯著高于我國成年女性平均身高(155.8cm);
監控顯示其穿著暴露,無未成年人典型衣著特征。
2. 行為模式:成年化的生活痕跡
- 長期夜不歸宿、午間自然醒;
- 游戲賬號無防沉迷限制(王者榮耀全時段在線);
- 直播賬號通過成年人認證并接受打賞。
3. 性主動行為:突破常規認知
- 主導性行為細節:要求“一天四次”;
- 主動提出SM調教、購買情趣玩具;
- 分享性愛視頻并指導男方。
4. 社交誤導:系統性年齡偽裝
- 微信明確自述19歲,全程未透露學生身份;
- 利用成年人認證賬號塑造“社會女性”形象。
三、法律突破:從司法解釋到司法實踐的雙重勝利
1. 精準援引《性侵意見》第十七條
辯護團隊指出:
- 對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被害人,需綜合其外在特征判斷“明知”;
- 本案被害人言行、社交身份均與成年人高度一致,遠超司法解釋要求的“可能是幼女”標準。
2. 堅守“主客觀一致”刑法原則
- 強調強奸罪需以“明知”為前提,反對客觀歸罪;
- 通過聊天記錄、平臺規則等反向舉證,證明梁某某無懷疑基礎。
結果:
檢察院采納辯護意見,于2024年10月23日作出不起訴決定,認定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四、社會啟示:數字時代年齡認知的司法邊界
本案暴露出兩大現實問題:
1. 未成年人網絡偽裝風險:社交平臺實名認證漏洞成為刑事辯護新焦點;
2. 司法審查精細化需求:在打擊性侵犯罪與保障被告人權利間尋求平衡。
“本案警示司法機關需審慎評估行為人主觀認知,避免因被害人單方陳述導致誤判。”
五、當事人致謝:錦旗背后的法治溫度
梁某某在收到不起訴決定書后,攜全家向律師團隊贈送錦旗。其坦言:“原以為與‘未成年’發生關系即構成犯罪,是律師的細致論證讓我重獲清白。”
本案不僅是一次無罪辯護的成功,更是對“疑罪從無”原則的生動詮釋。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高壓打擊的背景下,司法機關堅持個案審查、拒絕客觀歸罪,彰顯了法治的理性與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