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山莫欺水。
假期本是人們放松游玩的時候,但前提一定是安全的,今年五一期間,國內就發生了很多意外,而5月3日,在國外,也有中國游客發生了意外。
據報道,當天,東加里曼丹卡卡班島搜救機構Basarnas Balikpapan接到報警電話,對方稱有一名中國游客在潛水的時候失蹤了。
隨后,搜救機構立刻組織人員組成聯合搜救部隊,下入失蹤人員最后進入的海域進行搜查,最終搜救人員在海底87米的位置發現了她,但可惜的是,女子已經停止了呼吸。
后續人們發現,離世的這名女子還是一名專業的潛水向導,而悲劇的引信,竟然源自一臺運動相機。
那么,一位專業的潛水向導,為什么還會溺亡在海底呢?對此,有專業人士分析出三大致命的原因...
三大致命疏忽原因
離世的中國女子名為張曉涵,今年剛剛30歲,在事情發生之前,她和同伴們正在卡卡班島進行休閑潛水。
很多人在進行運動的時候都會進行記錄,而張曉涵也是如此,在休閑潛水的時候,她攜帶了自己的運動相機進行記錄。
但一個不小心,運動相機自行脫落,并沉向了海底,相信絕大多數人如果也遇到同樣的事情,會先實先看一下是否具備尋找的能力,或者直接尋求當地救助人員幫助。
但張曉涵卻不這么認為,一個瞬間的決定,將她推向了命運的臨界,為了運動相機,她直接選擇潛入了大海...
而這也是第一個致命原因——輕視了裝備冗余原則。
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在裝備設計、管理或使用過程中,未充分考慮通過增加備份或額外資源來提升系統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做法。
這一原則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冗余設計或配置,確保在部件故障、突發情況或數據異常時,裝備仍能維持正常功能或快速恢復。
但張曉涵并沒有選擇上岸后更換專業的潛水設備,也沒有在休閑潛水后先進行休息,而是直接潛入了大海,對她個人有一定影響。
諷刺的是,那臺最終尋回的相機,竟記錄了她與強大暗流搏斗的最后影像,鏡頭無言,代價慘重。
第二個致命原因則是漠視了潛伴制度與失散程序,這是潛水安全中的兩個關鍵概念。
潛伴制度是指潛水時必須與至少一名同伴組成團隊,共同遵守預先制定的安全規則,包括裝備檢查、溝通距離、應急協作等。其核心在于通過團隊互助降低風險。
但漠視潛伴制度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張曉涵就是沒有與潛伴保持聯系,獨自脫離團隊,導致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無法有效進行幫助。
而失散程序則是潛水前制定的應急計劃,用于應對與潛伴或團隊失散的情況,張曉涵也對失散程序進行了漠視,未提前制定或未嚴格執行應急措施。
而第三個致命原因則是低估了心理與生理極限。
前面我們也提到,張曉涵本就是一名專業潛水向導,也就是說,正常來說,這些潛水向導在極限狀態下(沒有潛伴、沒有裝備支撐等情況下)是可以潛入搭配40米深的。
這可能讓張曉涵認為運動相機可能掉入到40米之下,一個人可以找到,從而忽略了對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體實際能力的認知,導致出現錯誤判斷。
安全意識,事故警示
當然,除了這三大原因外,外部也有一定的影響,海洋內本就變化莫測,深度壓力、海洋暗流等不可控因素都會造成她溺亡。
而據悉,運動相機記錄下了她生前與強大暗流搏斗,深度增加,氮氣在血液中溶解度劇增,上升過快便形成氣泡,堵塞血管,對人體是巨大考驗。
團隊方面的責任,同樣不容忽視,報道稱,潛水活動結束,旁人均已上岸,團隊才驚覺少了一人。
這意味著,在她失蹤的最初時段,可能無人及時察覺,這遲來的發現,本身就是對團隊安全管理流程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拷問。
如果她的失蹤能更早被發現?哪怕提前幾分鐘啟動搜救,是不是也可能會爭取到一線生機呢?
但現實是,為時已晚,直到搜救人員在87米深處找到她冰冷的遺體,不過,當搜救人員進行打撈的時候,卻不是一下就把人打撈出來的,而是進行了多次潛水打撈嘗試,才將其打撈出來。
三十歲的芳華,在一次海島旅行中,在冰冷的異國深海戛然而止,這背后是家庭的崩塌,親友的悲傷,也是聞者心中難平的惋惜與沉思。
對人類而言,每次向深藍的探索,每次對未知的觸摸,都必須以對生命本身的珍視為前提,擁抱自然之美的同時,永不忘記對它的敬畏,以及對安全規則的恪守。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