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軍行草書書法作品 《自作詞·雨中韶山行》
陳永軍,當今中國書壇中青年代表人物,書品人品俱佳的德藝雙馨人才,一位在浙江出生、軍旅成長、廣東開花,在寫字做學問中甘之若飴、自得其樂的書法人。永軍先生的書作在當代書法創作的浩瀚星空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坐標,深受當下書法界業內外的高度肯定和熱捧。這位浸潤于秦漢碑版與魏晉風流的書法家,以“通古達今”為舟楫,在千年翰墨的長河中開辟出一條貫通古今的蹊徑。
永軍先生篤行“取法乎上”的宗旨,盡力將毛筆與宣紙的觸感闡發至最大化,以文人風骨、書者氣韻揮灑出古風古韻。他以勇攀書法經典高峰的磨礪為高度,以長年堅持臨摹古賢經典范本的磨煉為沉淀,以領悟書法真諦的考驗為智慧,所創作出的作品既非對傳統的機械摹寫,亦非對現代的盲目追逐,而是在碑帖的斷裂處架起一座精神的橋梁,讓《急就章》、《出師頌》、《十七帖》、《二謝帖》、《顏勤禮碑》、《自書告身帖》、《諸上座帖》和《張遷碑》《乙瑛》的豐富營養與自身的感悟在宣紙上完成時空對話。
面對展覽體盛行的浮躁風氣,在展廳文化盛行的當下,永軍先生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堅守著“寫心”的本真。這是他的文化自覺,用自然之筆寫心的時代回應。自然書寫,這一技進乎道的生命律動,是他一直所信奉并踐行的。他認為,自然書寫主要體現在書者對毛筆的控制力上,由此所產生的豐富多樣化線條表現即是其書法的特色。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純粹靜止的線條,也很難找到純粹波動而無內質的線條。要實現這一點,行草書還相對容易,因為行草書結構與章法的動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掩蓋線條的運動狀態,但隸書筆勢的穩定性和寬扁造型讓書者在潛意識中就有種敬畏感,很難有所突破。永軍先生的隸書用筆、造型能做到這一點,也正是其特征與魅力所在。
永軍先生的藝術密碼深藏于對經典的解構與重組之中。本次有幸能在他隸書創作現場攝下精彩瞬間,鏡頭里的他落筆干脆利落,無絲毫拖泥帶水,且在同一視覺區域內并無太多技巧重復,如橫畫的起筆位置、運動方向、藏露鋒的處理皆恰到好處,這也體現了其強大的書寫能力和把控能力。例如,他在處理方框結構時,線與線的搭接關系均有不同,接點處的粗細、方圓、厚薄都有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永軍先生落款的行草書法線條的波動性吸收了二王、黃庭堅書法的線性特征,進而使字的每一根線條都顯得優雅而高古,細觀其書法的線條里甚至一個很小的點畫都具有復雜的技術含量。竊以為這并非故意為之,只因永軍先生的動作被紙墨生發、放大后,會生成不太自然的滲化效果或墨團,這種線的濃縮,有較好的凝聚力和張力,正體現出永軍先生作品中的線條都是在矛盾中運行、在自然中生成,無不迷漫著自然性和書寫性的靈動行氣,達到了書藝的深厚、雋永、意味。
永軍先生的破體創新,正是他對書法傳統基因的當代轉譯。永軍先生的行草書特質構建于章草基調之上,糅合“二王”的結構造型,將二王草書和章草進行有機融合,這種大膽的創新嘗試,在穩健中追求險絕,在平淡中出奇,是非常難得的。正如敦煌寫經中的世俗化筆意啟示,他的創新絕非獵奇,而是讓傳統基因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編碼,如同青銅器邂逅不銹鋼,碰撞出文化的新生機。永軍先生的行草書作品著力將輕重緩急的對比加以發揮。大多數書法家喜歡用干濕、濃淡或皴擦來實現,而他則立足于對書寫狀態的節奏把握,用基于自然節奏形成的輕重緩急,自然生發濃淡干濕。我尤其欣賞永軍先生的連綿大草,除了吸收二王草書的特色外,還融入了張旭、懷素、黃庭堅等具有草意、草情書家的經典草書面貌特色,輔之以章草所具的點畫疏朗與線條古拙的審美意味,這種頗具個性的書法語言表達絲毫沒有減弱他作品的視覺效果,在兼具了質樸與厚重的同時又不乏通靈之韻,樸厚中見稚拙,剛健中見工穩,靈動中見華滋,柔韌中見澀勁,這正是永軍先生在當今中國書壇上屢獲大獎和頻頻入展的原因所在也!
守拙求真是永軍先生的文化守望。在永軍先生的作品中,古拙與現代始終是通行且相輔相依的。在當代,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古代經典碑帖的價值,也沒有理由讓經典碑帖永遠沉睡在歷史的時空中。中國漢字如果不經歷輪回發展,想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的演變也不會應運而生。每種書體的變革都是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上,時代造就了符合時代的藝術,也造就了符合時代特色的藝術家,永軍先生把握了筆隨時代的特性,用自己認認真真寫字和扎扎實實做學問的姿態,迎接著美好的未來、書寫著美麗的人生。他以秦漢碑版的渾穆為根基,以晉唐法帖的精微為血脈,在當代語境中重構書法的審美范式。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金石氣與煙霞氣、章草的古拙與今草的流暢、傳統的法度與現代的構成——在其筆下達成奇妙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是技法層面的突破,更是文化自覺的彰顯:當無數書家在展廳追逐視覺沖擊時,他選擇用最樸素的書寫方式,守護著書法藝術的精神內核。或許正如黃賓虹所言“筆墨精神千古不變”,陳永軍在古拙與現代的辯證中,完成了對傳統文脈的當代表達,正以筆墨為舟楫,載著千年文脈駛向新的彼岸。
——————《書法報》特約記者丙申初夏于京華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