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四月十二,老輩人說這日子藏著夏天的“脾氣”。
農歷四月十二,民間叫“風神誕日”,老早以前人們祭風婆婆,盼著風調雨順。豆角燜面、蕓豆餃子、豌豆糕,這些吃食在祭祀里都帶著盼頭,面條象征風調雨順,餃子像元寶,糕點諧音“高升”。浙江紹興的“風神祭”還成了非遺,“踏罡步斗”的儀式老講究了,老一輩人對天氣的敬畏,都藏在這些規矩里。
農村有句老話“熱不熱,就看四月十二”,明日這天氣,能看出夏天啥走向?
“四月十二大雨落,四十五日穿蓑衣”,要是明天下大雨,往后一段日子雨水少不了。雨水多了,地里墑情好,可玉米、高粱這些正播種的作物,怕土壤板結缺氧,種子爛在地里就麻煩了。
“四月十二滿池塘,寒風吹到五月中”,雨下得池塘都滿了,夏天涼快是涼快,可莊稼積溫不夠,生長期拖長,收成怕受影響。夏季作物靠積溫長個子,溫度不夠,光合作用也跟不上,咱農民最愁這種“涼夏”。“四月十二一日晴,百物生長糧滿倉”,晴天意味著光照足,土壤透氣,病蟲害也少,莊稼長得壯實。
要是再刮東南風,那升溫更快了,東南風從熱乎的洋面上來,帶著水汽和熱量,三天內準能感覺到熱乎氣。晴天多雖好,可咱得防著中暑,地里干活得趕早晚,別在日頭最毒的時候硬扛。
農諺里的“四十五日”“五月中”,不是說Exact天數,是老輩人對天氣趨勢的估摸,帶著經驗的智慧。就像河南那邊收小麥時,趕上連陰雨,小麥倒伏、發芽,農民心疼得直嘆氣,天氣對收成的影響,真是切切實實。
現在有天氣預報,但老祖宗的農諺,是一代代種地攢下的經驗,咱不能全信,也不能不琢磨。今夏到底啥時候熱?
熱到啥程度?四月十二的天氣是個信號,可還得看后續變化。莊稼需要的是風調雨順,太熱太涼都難伺候,農民種地,最怕天氣走極端。
您那兒有沒有關于四月十二的說法?老一輩人肯定還留著不少“土辦法”看天氣。
“民以食為天”,天氣連著收成,收成連著日子,咱老百姓對天氣的關注,永遠少不得。想知道后續天氣走勢,得盯著節氣變化,也得瞧瞧現代氣象預報,兩頭結合著看才穩當。
農諺是文化,是歷史,更是老輩人對土地的深情,咱聽著農諺種地,心里多份踏實。
明日四月十二,您那兒啥天氣?是晴是雨還是刮風?
記下來,看看和農諺說的對不對得上。天氣這事兒,誰也說不準,但老輩人的經驗,總能給咱提個醒,早做準備錯不了。關于今夏熱不熱,您更信農諺還是天氣預報?
咱評論區里聊聊,聽聽大家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