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理論·機制·實務(第二版)》,作者:史安斌、童桐,清華大學出版社
推薦語
危機傳播理論與實踐探索、新聞發布制度創新、新聞發言人角色重構三重視角理論與實踐、方法與案例、全球與本土的有機統一
? 本書第一版推出后在政府、業界和學界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此次推出第二版旨在順應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變化,順應新的形勢要求,增加了智媒時代的內容。智媒時代帶來新聞傳播生態的全方位變革,對危機傳播和新聞發布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提出了新挑戰。新版教材正是對于新挑戰的回應。
? 書中從危機傳播理論與實踐探索、新聞發布制度創新、新聞發言人角色重構三個方面,全面而系統地梳理西方半個多世紀以來危機傳播的理論建設和我國近40年來政府新聞發布的實踐探索之演進脈絡,為危機傳播研究在中國學界和業界的本土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也為提升全媒體時代政府新聞發布工作的品質和有效性提供實踐和政策上的指導,并對今后新聞發布工作的改革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 本書力圖做到理論和實踐、方法和案例、全球與本土的有機統一,旨在為關注危機傳播和新聞發布的政界、商界、學界和媒體、公關業界的讀者提供學理和實踐上的借鑒和參照。既可以作為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社會組織負責人和新聞發言人的案頭參考書,也可作為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和進行培訓的教科書,亦可供關注中國政治與社會變革的讀者深入了解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演進脈絡。
作者簡介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雙聘教授,現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聞教育與文明對話專家委員會委員,美國賓州大學比較文化和傳播學博士(2001)。
先后獲教育部21世紀優秀人才(2009)、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4)、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首批,2016)、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7)、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9)、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有貢獻專家(2020)等榮譽稱號。主要著作有《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專著)、《中國媒體走向全球》(英文)、《國際傳播研究前沿2022》(主編)、《人類傳播理論》(譯著)等以及中英文論文百余篇。
2003年以來作為主講教授參與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和全球傳播高級研討班,培訓了中央和地方各級外宣干部、政府新聞發言人和國際新聞記者近萬人。他還應邀擔任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GTN)的新聞評論員,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半島電視臺等多家中外媒體上接受采訪或發表評論。
童桐,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2023),教育部公派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氣候傳播。
本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危機傳播的概念框架
第一節 危機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危機傳播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危機傳播的屬性、要素和策略
第四節 危機傳播的相關領域
第二章 危機傳播的理論范式與研究路徑
第一節 危機傳播的理論范式
第二節 危機傳播的關鍵概念和效果評估
第三節 數智時代危機傳播的理論創新
第四節 數智時代的危機傳播研究示例
第三章 危機傳播實務的原則與路徑
第一節 危機中的公眾心理
第二節 危機回應的基本原則:管理學和修辭學的視角
第三節 危機傳播中的信息發布
第四章 危機傳播的機制建設和預案制定
第一節 如何做好潛伏期的準備工作
第二節 如何開展危機傳播的機制建設和預案制定
第三節 危機傳播的工作流程和預案模板
第四節 危機傳播預案的核心:爆發初期
第五章 危機傳播中的媒體關系管理
第一節 政府和媒體的關系
第二節 深入了解媒體
第三節 新聞發布的主要媒介模式
第四節 新聞發布會的組織和籌劃
第五節 如何應對媒體的負面報道
第六節 選擇合適的傳播渠道
第六章 新聞發布的機制建設與新聞發言人實務
第一節 中國新聞發布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新聞發布機制的建立與新聞發言人的設置
第三節 新聞發言人的準備工作:管理學和心理學的視角
第四節 新聞發言人的傳播技巧:修辭學的視角
結語
附錄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